以通识音乐教育培养高校创新人才
更新时间:2024-12-27 07:10 浏览量:4
高校通识音乐教育既是知识创新与应用的基础,又是培养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的摇篮。音乐教育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促进大学生建立创新多元的知识结构。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全球化视野至关重要。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佳载体之一。通过深入接触音乐,既能培养民族性,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文化,扩大文化视野,以便理解更多的创新知识,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接轨。
二是促进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音乐教育对人脑的开发具有积极影响,对人的感知能力、理解力、记忆力、智力、表现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左脑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右脑则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应该重视右脑的开发。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模糊、自由、不确定等特征,给人们在理解与表现上带来了无穷的联想与想象,通过音乐对右脑的训练,不仅可以突破原有的思维,打造新思维,拓展新问题的解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是促进磨炼大学生创新品质。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这些基础教育正是人格发展和陶冶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具有集中性和精微性,对学生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应该用对音乐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具备自觉性、责任感和求知欲,最终形成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重要任务之一,但高校通识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教育教学方式单调,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应在课程核心理念、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发挥音乐教育的创新育人功能。高校通过通识音乐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主要有以下路径。
一是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让学生充分投入到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享受音乐美。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热点和思想困惑,注重创新意识启迪,鼓励思考和讨论,激发探索欲望。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借鉴、综合创新,在兼容并蓄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方法和体系。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既体现在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和设计中,也体现在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和个性化的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活动中。将音乐与舞蹈、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让音乐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双方知识再创造的课堂。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增设培育创新能力的针对性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育,要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元素,应增设通识音乐课程培育创新能力的针对性内容。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学生各感官,激发其想象力。音乐教育需要理论性的课程安排,但也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各感官,锻炼其综合运用听觉、知觉、动觉、视觉与感觉来领悟音乐与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应针对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元素,将其融入通识音乐课程中,注重构建多元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融合音乐教育各交叉学科,多维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三是在教学形式上,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提升还表现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多途径的音乐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实践。推进音乐教学创新和发展,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音乐活动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感受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从而提升艺术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开展丰富的课外音乐活动,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音乐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参加艺术节、合唱节、展演和比赛等音乐活动,通过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改革,使普通高校音乐课程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造性能力为主的教育,这与通识音乐教育密不可分。通识音乐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思维,锻炼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系中央民族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本文系2024年度中央民族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kc2424]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7日 第04版
作者:雷桂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