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社会摇秋招”:一场年轻人的互联网“小品”

更新时间:2024-12-23 08:34  浏览量:1

秋招季进入尾声,有人说最火的秋招现场不在线下,而是在网红张诗尧的直播间里。这名以跳“青海摇”(舞蹈形式“社会摇”中的一个流派——编者注)出名的网红主播,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起了“‘青海摇’第三季”的海选活动,通过直播连麦的方式选拔100名网友进行线下“青海摇”表演。

原本只是一场寻常的短视频活动,却因结合了“线上面试”“考官评审”等元素,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参与,被网友戏称为“社会摇秋招”。参与连麦的网友中,不乏知名院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医生、科研工作者、非遗秦腔传人等。

随着热度攀升,不少网友在对比了网传的张诗尧团队待遇后,“玩梗”之心大起,纷纷表示“从嗤之以鼻,到逐帧学习”。也有很多人觉得这场另类“秋招”魔幻又可笑,认为多年苦读的努力不是短暂流量可以否定的。

不讨论这场“社会摇秋招”是否具有价值,在我眼中,它更像是一场动态的“秋招小品”——大学生以“玩梗”来消解进入社会紧张心理的一种方式。这类现象在互联网上并非个例。

进入秋招季以来,我看到过不少各具创意的“秋招小品”。有博主结合《甄嬛传》等影视剧中的剧情,调侃自己的面试经历。也有博主“反客为主”成为“面试测评官”,点评各公司的招聘流程。更有一些在校大学生,将自己的求职经历编成小品、短剧,与舍友一起在宿舍内演绎。

这些视频也收获了网友的踊跃互动,评论区中,有热心网友写下自己总结的求职经验,也有人长出一口气表示“原来大家求职都遇到过这些问题,我不是一个人”,更多人在对比视频中的博主背景后受到激励,“这么优秀的人都在努力,吓得我赶紧再刷两套题”。而视频博主调侃的种种面试流程或受挫经历,也引起了很多“深有同感”的年轻人的热议,大家在“吐槽”后互相加油打气,纾解了自己的情绪压力。

秋招季,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这种情绪锚点下,“社会摇秋招”无疑迅速链接了大众的情感,引发共鸣。

大学生关注的“秋招”和代表着“土味文化”的“青海摇”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在网友眼中有种“阳春白雪”遇到“下里巴人”的反差感,且后者看似风头更盛,满足了一些人想看反转式剧情的心理。

大学生是不是真的会去跳“社会摇”?在这场喧嚣中,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事实上,就连张诗尧本人都对连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说,“我不是很希望你们走这条道路,你们有更好的道路去发展。”“把我们当个乐子看,专注自己的事业。”看得出来,某种程度上,他很怕耽误人才。而大部分人才,也不会真的因这一场喧嚣放弃自己的人生规划。

调侃归调侃,其实大家心里也清楚,“社会摇秋招”解决不了几个就业岗位。除了极个别人需要这个一炮而红的机会,大部分年轻人仍平稳地行驶在自己的轨道上,而那名科研博士生也大概率不会在连麦后,放下握了数年的实验室试管,转头去“摇花手”。

走进这场喧嚣的人,不论是凑热闹,还是“看乐子”,本质上都是寻找一个情绪出口,以参与一场“小品”的形式,与自己的生活坦诚对话。

但要问这场“秋招小品”中,谁“当真了”,恐怕相比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青少年反而更多。一名教师在相关帖子下评论求助,说自己的学生因看到了近期的“社会摇秋招”热点,认真地问她:“读书是不是不如‘摇花手’。”也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看过视频后,一连几天无心学习,一个劲儿地练习跳“青海摇”,希望能够在直播连麦中通过面试考核。年轻人的“乐子”却被小孩子“当真了”,情况就可能变得复杂起来。

仔细想想,不是“社会摇”赚钱,也不是“摇花手”就能“摇”出库里南,而是有一批敏锐捕捉到群体情绪和热点的人,以他们不走常规路的方式,站在风口上,取得了众人眼中所谓“游戏的胜利”。

我不由得想起近期读的一本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书中将人生划分为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前者的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拥有特定的赢家和胜利的评价体系;后者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

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更专注于游戏本身,对他们来说,工作并不是抵达一个被期望的现在,然后攫取它以对抗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是走向一个本身具有未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