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16年,如今儿子成为她一生的痛

更新时间:2024-12-17 14:41  浏览量:4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她是“中国夜莺”,亦享有“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

作为华语乐坛的标志性人物,创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的她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艺术。

可就是这么一个表演艺术家,她最初的理想却并不是唱歌。

一场“意外”,让她放弃了学了6年的建筑成了半路出家的“歌唱者”。

改行、拜师、结婚、生子,看似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辛酸。

独守骨灰盒16年,无法挽回了母子亲情,朱逢博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她,或许注定会有一段传奇的人生。

可命运总是如此神奇,一心“胸怀大志”的她从没想过,自己的未来竟会和这个职业扯上关系。

要是说生不逢时,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年代,她确实是有点生不逢时。

但也是因为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也让她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父亲是著名的水利专家、母亲是一名教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就算是放到现在,也算是投了个好胎了。

只是,她偏偏是生在战争的年代,刚出生孩子襁褓中的她就首先经历了人生的考验。

为了保命,年幼的朱逢博在母亲的怀抱里穿过封锁线,和家人一起逃难到了都江堰。

直到8年抗战结束,一家人才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虽然总是四处奔波、各地为家,可父母却从未因为奔波而忽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在父母的影响下,朱逢博从小就兴趣广泛,能写绘画、能歌善舞的她还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

可对于朱逢博来说,这一些不过是她的爱好罢了。

在她的心里,从小被父亲这样教导:“你将来应该做我们中国的居里夫人”的她一直心怀大志。

立志要做个像居里夫人一样伟大的人,而自小成绩优异的她果然不负众望,考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

只是,谁也没想到,还没毕业、命运的齿轮就开始了转动。

意外而来的演艺路

如愿以偿进入大学,朱逢博开启了长达6年的建筑专业的学习生活。

成绩优异的她如果继续保持下去,将来必定是个优秀的建筑师。

可一次偶然的机会,突如其来的“意外”,一切都改变了。

按照学校规定,在入学的第4年的下半个学期,学生们都需要到工地开始实习。

就这样,朱逢博作为其中的一员,被分到了闵行的工地上。

本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个,但就是这个经历,却将朱逢博的整个人生,都改变了。

大学期间,多才多艺的朱逢博就是班里那个积极的文艺分子。

在工地上,闲余时间,她的才艺也发挥了一些余热。

1960年,学校要在建筑工地做慰问演出,作为其中表演的一员,朱逢博担任的歌曲的领唱。

也就是这一唱,她的歌声立马就得到了同在工地进行慰问演出的上海歌剧院领导的赏识。

“你的嗓音条件很优秀,要不要考虑到我们歌剧院工作?”

这让朱逢博既惊喜又惊讶,从没想过往这个职业上发展的她陷入了沉思。

一边是已经学了6年的专业,一边是全新的舞台,朱逢博内心很是挣扎。

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她纠结过后,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想法。

“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就这样,朱逢博就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改行成了歌舞剧院里的一员。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半路出家,她未来的路又怎能走的那么轻松。

而更让她意想不到的剧情,还在继续上演。

事业爱情双丰收

纵然有一副好嗓子,可想要成为专业的歌手,又岂是一件易事?

可既来之则安之,尽管在人才济济的剧院里再不起眼,朱逢博都只能努力重头开始。

而当她遇见那个男人的时候,命运的改写又再次上演。

调入歌舞剧院,朱逢博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只是空有一副好嗓子罢了。

能进来的谁又没有那一副好嗓子呢?可尽管不是专业出身,但既然来了,拿了人家的工资,就要把本职工作做好。

于是,朱逢博开始拜师学艺,先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

只要有时间,她不是在向前辈学习、就是在进行专业训练。

在她的刻苦努力下,没过多久,颇具天赋的她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而后,一位音乐才子的到来,不仅让她得到真正的蜕变,还彻底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1962年,作为留学归来的男高音歌唱家,只要施鸿鄂一开口,那整个楼道都会被围的水泄不通。

虽然只比朱逢博大了3岁,可两人的成就和地位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作为后辈,朱逢博当然不能错过这个请教老师的机会。

尽管资历尚浅,但朱逢博还是在施鸿鄂下课之际大胆的迈出了那一步。

“你也帮我听听好不好?”,可还没等她唱两句,施鸿鄂却看了她一眼就走了。

“你这个没什么看头的”。

留下轻飘飘的一句话,施鸿鄂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这让朱逢博很是生气,难道我连被指导的资格都没有吗?

越是被受打击、朱逢博就越是不服气,就这样,倔强的她在那一站就是两个小时。

这时,准备下楼的施鸿鄂看到朱逢博还在等她,便决定让她唱两句试试。

就这样,“不打不相识”,朱逢博成了施鸿鄂的学生,在名师的指点下,朱逢博的唱功再一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两人的感情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1965年,作为《白毛女》的配唱,厚积薄发的朱逢博一战成名。

名声鹊起的她也彻底开启了自己“东方夜莺”的艺术之路。

推动民族艺术和西洋艺术完美融合、举办音乐会、为影视剧配唱,创建的中国首个轻音乐团,她将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事业。

事业有成、和施鸿鄂也婚姻甜蜜家庭幸福,只是,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她在心里却一直有个“隐痛”。

年轻时,夫妻两人忙于事业,将儿子一直托付给老人照看。

后来,随着孩子的长大,错失的陪伴、无法挽回的感情隔阂,成了朱逢博心中的痛。

而随着丈夫在2008年离世,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她更是过上了独自守着骨灰盒16年的生活。

尽管儿子很是孝顺,特意与她住在同一栋楼。

可在朱逢博心里,和儿子那段缺失且弥补不了的亲情时光终究成了她一生的痛。

结语

如今,朱逢博已守着丈夫的骨灰过了16年了,相守一生大抵也不过如此。

光环褪去、回归平凡,可他们为国家音乐事业做出的贡献,却永不会被忘记。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专访“中国新民歌之母”:最初的理想不是唱歌,还曾帮人拉过大幕.....

人文新华——新华人文印记|她的歌声曾响彻外国弄堂,后成为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

百度百科——朱逢博——早年经历、演艺经历、个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