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贺绿汀的音乐创作之路

更新时间:2024-12-16 10:03  浏览量:4

贺绿汀(1903—1999),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人才。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贺绿汀,一生创作260多首不同题材的作品,尤其以抗战歌曲和进步电影音乐最广为人知,代表作有《游击队歌》《天涯歌女》《四季歌》等。为人民创作、为祖国放歌,是贺绿汀留给文艺工作者的宝贵财富。

化笔为戈吹响抗战号角

贺绿汀的家国情怀与音乐梦想相辅相成,从14岁时初次在长沙第一师范认识五线谱开始,渴望用音乐报国的种子扎根他的心田,成为其一生的追求。他20岁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24岁写下人生第一首歌曲《暴动歌》,贺绿汀的音乐理想逐渐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矢志不渝投身红色革命音乐的创作之路。

1926年,贺绿汀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音乐家的人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贺绿汀参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贺绿汀跟随抗日救亡演剧队第一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前线。一路辗转,于11月到达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在临汾休整时,贺绿汀认真学习了游击队的战略战术,与战士们同吃同住。贺绿汀曾回忆,当时八路军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子弹稀缺,八路军在战场上形成了一个“三不打”的作战原则:瞄不准不打,鬼子离远了不打,看不清目标不打。艰苦卓绝的环境激发了战士们珍惜军备物资、苦练射击本领的决心,这一切都深深震撼着贺绿汀。当他创作《游击队歌》时,就把“三不打”原则艺术化地编写为“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样的歌词。而“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是对我八路军在战场缴获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物资、装备的真实写照,歌词的灵感源于一次贺绿汀应邀访问八路军总部刚成立的炮兵团,战士们向他展示收缴的大炮,贺绿汀得知八路军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炮,战士们“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豪言壮语,给贺绿汀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动、感慨之余,仅用一夜时间,贺绿汀就完成了《游击队歌》的词曲创作。他自述创作心得:我们整个民族是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动员全体人民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激励群众,在群众中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可以说,这首激荡人心的《游击队歌》不仅传唱出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战绩,更成为一面抗战时期的精神旗帜。

至真至情曲为人民代言

新中国成立前,贺绿汀一直积极从事进步电影的配乐工作。他音乐素养深厚,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乐器和地方民歌尤为热爱。更重要的是,他特别同情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鄙视国民党反动阶级作威作福、凌辱欺压百姓的恶行。就这样,在爱憎分明中,一首首思想进步、内容真实、旋律优美的电影音乐随之诞生。

以电影《马路天使》为例,影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都市小歌女、报贩、剃头匠等底层人物的生活,与他们遭受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真善美的坚守。影片插曲《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苏州民间小调《知心客》改编,由田汉作词,“金嗓子”周璇演唱,灵动婉转。贺绿汀把这首歌的创作意图和曲调风格一遍遍给周璇讲解,加深歌者对作品意蕴的理解。随着电影的播放,《天涯歌女》也广为流传。周璇用甜美、清润、灵巧的歌喉唱出了底层人民的不满、反抗与无奈,让观众在同情电影人物之余,激发内心对旧社会的愤怒与批判,引导人们思考现实生活的出路。

贺绿汀曾在回忆录中坦言,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代,相比那些为了革命在前方冲锋陷阵的战士而言,他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在旁边呐喊助威的同志。因此,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人民可以听到他对时代呼声的回应,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切。《天涯歌女》中的“家山呀北望,泪呀泪沾襟”,《四季歌》中的“大姑娘漂泊到长江”“大姑娘夜夜梦家乡”等歌词无疑暗指当时被日军侵略的东三省,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宣传口径中,“抗日”是禁忌词语,贺绿汀这个“硬骨头音乐家”隐忍地抒发家国之恨,借电影人物之口唱出“寒衣做好送情郎,血肉筑出长城长”,表达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团结一心、收复河山的信念。为人民创作的人,人民会永远记得他。为人民创作的音乐,传唱至今,也记录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光明与正义的决心。

赤子情怀讴歌光明岁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于贺绿汀来说,他终于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终于可以不遗余力地用音乐描绘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深情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未来。即便特殊时期身心饱受摧残,他依然以一颗赤子之心礼赞正义、企盼光明,以铿锵的音律表达内心的坚守。直到生命的最后,他都心心念念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抗美援朝爆发,贺绿汀批准其所在的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即后来的上海音乐学院)80多名学生参加军事干校,组织义演,指导师生创作《抗美援朝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唤起举国上下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士气。他在时代的感召下,于1951年完成歌剧《长征》的第6场“强渡大渡河”的谱曲。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贺绿汀度过了非常艰难坎坷的岁月。他被打为“右派”,受过监禁,痛失爱女……惨痛的折磨没有击垮他这把硬骨头,即便身陷囹圄,他依然心怀壮志,把夜色下的屈辱化作黎明前的音符。他为毛泽东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谱曲,他用伟人词作勉励自己不惧黑暗,他相信音乐可以穿透压抑的暗室,音乐的力量如同革命一样,“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以达到“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重要作用。

几度风雨,终见青天。1978年9月,贺绿汀以75岁高龄再度出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的音乐事业重新焕发生机,迎来新时代的曙光。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教育界,吹拂到文艺界。这一时期,重回校园的贺绿汀重燃斗志,专心于音乐学院的建设、音乐人才的培养、音乐教育的普及。耄耋之际,他还发表了一系列音乐美育方面的文章,呼吁“发挥音乐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用健康的音乐熏陶青少年心灵”“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一直到1999年初,卧病在床的贺绿汀还牵挂着音乐学院的建设,担心他的同仁们、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条件,希望能再为他们做些什么。同年4月,96岁的贺绿汀与世长辞,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和无尽的精神财富。

贺绿汀始终如一地观照时代、立足人民,他的音乐情怀始终和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呼声紧密相连。他扎根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值得所有文艺工作者学习、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