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艺术IP破土而出 德清莫干山小镇悄然兴起101个艺术空间
更新时间:2024-12-09 07:37 浏览量:7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丽燕 见习记者 刘凌云 通讯员 王力中 章耀文
冬日的德清县莫干山小镇,艺术氛围正浓。莫干庾街基本艺术空间内,一场名为“落叶烟囱剧场LIVE”的音乐会正进行。现场吉他和歌声响起,或悠扬婉转或激昂澎湃,梧桐落叶偶尔传来沙沙的响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村民驻足。
今年5月,当地利用街区内原有特色建筑及周边山水资源打造出一个个展陈空间,莫干庾街基本艺术空间就是其中之一。该艺术空间自启用以来,每月都有音乐会、画展、摄影展等活动。
莫干庾街基本艺术空间仅是一隅。这两年,瓷板画艺术馆、黑杉美术馆、德清窑艺术馆、高峰驿站、青芷空间、黑胶唱片民宿……莫干山小镇上悄然兴起一个个乡野艺术空间,数量多达101个。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将优质文化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向农村拓展延伸。莫干山镇把艺术馆群融入山林、田野、民宿、咖啡馆等多元场景,打造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艺术馆群与乡村会碰撞出哪些火花?又怎样在乡土大地上诗意生长?
浓厚艺术氛围 留下更多游客
庾街基本艺术空间举办“落叶烟囱剧场LIVE”音乐会。受访者供图
名声在外的莫干山,最近有了艺术新地标。
与燎原村村居为邻,莫干山美术馆今年国庆前开馆迎客,并举办“不止共生”艺术作品首展,截至目前吸引2万余人次观展。
变化不止于此,当地全新打造的莫干庾街艺术街区,以莫干美术馆为中心,携手德清窑艺术馆、天文馆、莫干剑博物馆等组成莫干山艺术公社组团“出道”,莫干山更热闹了。
在小镇也能看展,让很多游客意想不到。
上海游客费晟来过莫干山很多次,他一直觉得莫干山是文艺的,也是浪漫的,但若是游玩,好像又缺少了打卡点。“本来打算住一晚就回去,但看到那么多有意思的展览和活动,想多待两天。”在庾街上闲逛,费晟感叹变化之大。
莫干山目前聚集民宿超800家。随着近年来民宿行业发展进入深水区,加上Citywalk、“特种兵出游”成为新风潮,莫干山旅游产业也面临新挑战。
有过焦虑,然后思变。“我们试图摆脱过去单一的假日型旅游目的地模式,迭代成为未来生活方式示范的目的地。”德清县委常委、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张力介绍,当下年轻人爱上了看展逛博,新的文化娱乐形式悄然兴起,艺术莫干就是小镇全新打造的IP。
莫干山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巴金、丰子恺、木心都曾到莫干山进行文学创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21年至今,小镇以各村发展为特色,分别将庙前村、仙潭村、何村村、燎原村、五四村、后坞村,打造成作家村、编剧村、摄影村、音乐村、综合艺术村、书画村,形成了“莫干山艺术村落”,同时当地还发放“驻村绿卡”,每年有100多位书画家、作家、摄影家、编剧和十余家影视企业前来采风创作并办展。
艺术家来了,需要互动的文化空间。于是,小镇整合现有的民宿、咖啡馆集群等艺术空间及“莫干山艺术村落”资源,在山水间打造莫干山艺术馆群。
庙前村的民宿“莫干山居图”,是《花城》杂志社的创作基地,3层楼高的书墙、3万余册藏书和墙上悬挂的巨幅书法作品,让人刚步入其中就忍不住惊叹。“民宿有了文学的底色后,竞争力和生命力更强了。”民宿主理人朱锦东说,作家村开村以来,“莫干山居图”每年有1万多名游客入住打卡,作家沙龙、新书发布会等活动更是接连不断。
“文化艺术和旅游的创新融合,让游客遇见的不仅是美景,还有文化的创新和生长。”常年在长三角做文化旅游运营的孙杨,如今负责莫干庾街的招商运营工作。他表示,与城市的文化艺术馆不同,散落在莫干山中的艺术场馆面积不大,或在溪水旁、或在山林间,都是天然的文化艺术空间,主打“小而精”,且各有主题特色。
艺术馆群的出现,不断丰富着莫干山的旅游业态,也提升了文旅体验和文化产业能级。截至今年11月,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已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营收约28亿元,同比均增长10%左右。
文艺青年进山 山谷平添魅力
在黑杉美术馆,帐篷篷布成了立体画框,艺术家邀约游客共同创作。受访者供图眼下,莫干山镇的17个村落都有艺术空间,每个场馆和空间几乎每月都有展览或活动。据统计,艺术馆群90%以上由市场主体“操刀”,其余则由相关政府部门和县文旅集团运营。
“打造起来容易,但如何让其一直活跃下去是关键。”莫干山喜心野奢营地黑杉美术馆负责人李松柏直言,艺术场馆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艺术传播载体,仅靠政府支持难以为继,若要长久发展,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营生态。
李松柏是一位独立艺术家,也是策展人,3年前他与合伙人承包下1000多亩山林,将黑杉美术馆安放在海拔600多米的山顶,又在山林间搭起22顶帐篷,打造成艺术山野营地。
这两年,李松柏把几十名艺术家带进山里,不仅办展,还进行在地创作。最近他联手青年艺术家赵寅希开启大山艺术季,莫干山的风景、人文以及村里的“人间烟火”,都融入了赵寅希的涂鸦、插画、编织装置等艺术作品里。
“喜心”在艺术活动上的探索是多元化的,除了美术馆看展,营地还会不定期举办山野音乐会、艺术脱口秀等。“艺术+露营”的融合跨界,让营地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入住率,去年营收达400万元,增强了自我“造血”能力。李松柏说,艺术村落里的艺术场所举办活动,政府部门会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真金白银的鼓励,也让基地常态化开展文艺活动有了更高的积极性。
艺术让山谷平添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来,他们中有莫干山人,也有“新莫干山人”。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业态,也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陶艺是土与水火的艺术,而我的家乡就是最早烧制原始青瓷和黑瓷的地方,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走出莫干山的“山中青年”潘佳鑫6年前归来,装修家中多年闲置的老房子,开办了属于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大美陶艺”。
一器一物浓缩文化,方寸之间透视文明。潘佳鑫喜欢将陶瓷与中国画结合创作,试图探索贴合当代形态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情趣。工作室内设有60多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展陈的多为日常器具,特别是食器,既有艺术鉴赏性,又有生活实用性。
返乡青年潘佳鑫(右)在莫干山青芷粮仓咖啡空间举办“花好月圆陶瓷中国画作品展”。受访者供图去年,潘佳鑫还与好友一起在庾村的青芷粮仓咖啡空间举办了“花好月圆陶瓷中国画作品展”。他们展出的作品,灵感大多来自乡间田陌,有藏着二十四节气的碗碟、有刻画了莫干山深秋的杯子、有山脉形状的盘等。
如今莫干山美术馆开馆,让潘佳鑫有了更多期待。在她看来,小镇的展览着眼点不仅在于藏品,更在策划。“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专业的策展人。”未来她想联合更多艺术家在美术馆办展。
年轻人的到来,让当地传统文化迸发出新活力。莫干山多竹,竹编技艺是当地一门传承已久的老手艺。出生于1993年的返乡青年沈彬,是小镇上荒室咖啡馆的主理人。他对于“荒室”的定位,是一个互动空间。于是他和艺术家、村民合作,完成了一场名为“‘竹’够有趣”的竹艺装置展,日均吸引150余位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文化需要传播,艺术需要传承。目前,天南海北超3000名年轻人聚集在山谷里创作、上班、赶集,有独立音乐人、花艺师、设计师,还有策展人,其中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人占一半以上。
艺术落脚乡村 催生奇妙缘分
在德清窑艺术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军港(右一)为参观的游客讲解。受访者供图当艺术馆群“落脚”乡村,村民和艺术家之间产生了奇妙的缘分。
冬日温暖的阳光透过仙潭村美术馆宽敞的落地窗,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打年糕、蚕花庙会等传统民俗,太湖溇港、丝绸小镇、辑里湖丝、三道茶等湖州人文特色,都以中国水墨画写意手法呈现在眼前,令众人看得入迷。
“美术馆是展示乡土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成为乡村美育的‘新课堂’。”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人漫画家邓辉华是仙潭村美术馆的主理人。他始终坚信,画人民看得懂的画,艺术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村民郎利琴常来美术馆串门,虽然展览内容不同,但她最爱看的还是老邓接地气的漫画。“你看,丢手绢、拔河、玩弹珠,不就是我们的童年生活吗?”
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到乡村,不是文化空间一建了之,而是要用心倾听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拉近与当地村民的距离,仅10月以来,邓辉华就已开设3期公益艺术讲座、艺术绘画班,每次活动都供不应求,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次。他还与村民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听老人们讲故事。
艺术家刚来那会儿,村民也会带着疑惑议论:“这群人来干啥?”随着接触增多,艺术展多了,种种展览、活动如同一个“文艺播种”工程,让村民们兴趣渐浓,开始意识到艺术是美的,也对家乡的文化充满了自豪。
这些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青瓷工艺非遗传承人王军港带着团队奔走在德清,找瓷矿、配釉料、拉坯、烧制,通过技术攻关和配方研制,让失传的德清瓷重现光芒,也让越来越多人了解中国瓷器。
“瓷印记”工作室,是王军港除德清窑艺术馆外开设的文创体验馆。1986年出生的店长潘纱,偶然接触到德清瓷便深深爱上了它,不仅学会了制作,还经常教附近的村民制作瓷器。“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和小朋友来体验制作,一到周末就约满。”潘纱的女儿也常来店里练习打样,她期待女儿未来能成为一名陶艺师。
兴许是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感染,加上近距离与艺术家们朝夕相处,村民们沉睡的艺术细胞逐渐被激活,从观赏者逐渐变成参与者、创作者。“感觉自己就像艺术家一样在创作。”五四村“雲卷云宿”民宿主陈英娣笑着说。
民宿大厅的墙上,一幅色彩明艳的油画尤为引人注目,画面中,茂密的山林、蜿蜒的山路、清澈的湖水……美不胜收。“这是我画的莫干山风景图,家人觉得不错,就装裱一下挂起来了。”56岁的陈英娣怎么也没想到,从来都没有握过画笔的她,有一天自己能画油画。
这样的改变,源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综合绘画艺术家金晓敢来到五四村写生创作。“当时他就住在我的民宿。”陈英娣说,金老师不仅鼓励她创作,还常常带着她和附近的村民在小院里作画。陈英娣和10余位村民已经在期待金老师下一次的到来。
村民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邓辉华说,无论是怎样的艺术空间,哪怕村民路过多看几眼,这种坐落在村民身边的“精神地标”,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莫干山山谷里,艺术不仅重塑着乡村魅力,也在不断唤起村民的文化自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