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炒作流量终被流量反噬
更新时间:2024-12-03 08:24 浏览量:9
□孔德淇
继麦琳事件引发争议后,“李行亮商演遭网友抵制”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据12月2日《中国经营报》)
这一切皆因他们在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第四季中的表现。在节目里,他们先是大谈离婚话题,将婚姻中的矛盾与纠葛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而后又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和好如初,这种强烈的情节反转成功吸引了大量流量与噱头。但也正因如此,李行亮夫妇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质疑,被指责是按照脚本进行演出,以一种畸形的婚恋观来博取大众的关注与流量。
表面上看,这无疑是流量炒作所带来的反噬效应。节目播出后,李行亮的商演费用确实一度水涨船高,看似收获了流量带来的“红利”。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这种流量获取方式背后隐藏的可持续性与潜在风险。
在节目过程中,他们所展现出的种种情感冲突与关系转折的表现,无论是激烈争吵还是突然和解,都因缺乏足够情感铺垫与逻辑连贯性,逐渐让观众感到真假难辨,进而产生了被愚弄的感觉。当观众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可能仅仅是他们流量变现的工具时,反感与抵制的情绪便如潮水般席卷而来。
置身当今流量生态体系,艺人站在聚光灯下,其一言一行皆可能被无限放大与模仿。若能善用影响力,本可引领积极文化风尚与价值导向。但遗憾的是,现实中部分艺人在流量至上的浪潮里迷失了方向。如在真人秀节目中,他们试图通过制造话题、炒作争议来获取关注度,过度消费观众同理心。当“秀”的成分远超“真”时,必然引发观众反感,曾经精心打造的流量光环瞬间转为负面影响,商演遭抵制便是最直观的体现。
艺人必须从这类事件中深刻吸取教训,以更审慎的态度对待流量带来的利弊,反映在节目选择与形象塑造上,要有明确底线意识,不能仅为一时热度与利益迎合不良节目导向或参与虚假炒作,应更加冷静考量背后价值导向与社会影响。
李行亮商演遭抵制事件绝不应被简单地视为孤立个例,而应成为整个行业自我审视与革新的契机,促使艺人群体更加自律,敬畏公众情感与社会道德底线,以真诚、有内涵且富有责任感的形象,赢得公众尊重与喜爱,让流量成为传递正能量与优秀文化的有力载体,而非不良炒作与商业逐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