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搞绿化还是做盆景?| 争鸣
更新时间:2024-12-01 16:33 浏览量:6
文 | 侯梦飞
郎朗曾在综艺节目上调侃:“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认为音乐老师是个高危职业,为什么呢?因为每次上音乐课班主任都说今天音乐课老师病了,我们改上数学课。我真的很担心那位音乐老师,因为我小学上了六年,那位音乐老师整整病了六年……”相信很多人对这种现象都深有体会,“病”的也不仅仅只是这位音乐老师,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一定存在不少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真正的音乐家去办教育》一文提出了解决方案。但“让真正的音乐家办教育”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恐怕只是模糊了问题的根由。
音乐家办教育与教育家办教育本质上存在很大区别,音乐家办的教育往往是专业音乐教育,而教育家办教育则是面向全民的素质音乐教育;他们的目标与方向也大不相同,专业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少数专业音乐人才,全民音乐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养。
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卡尔·弗莱什曾在《小提琴演奏艺术》一书中说:“多听伟大的演奏家演奏,少跟他们学琴。”伟大演奏家的演奏都是极具个人特色的,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往往也较为单一,教育理念也过于专业和精英化,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学生,尤其是素质音乐教育的中小学生。
而《让真正的音乐家去办教育》一文强调的显然是中小学的素质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面向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来说,其核心所在是“为什么教”而不是“教什么”,困难所在是“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因此并非“音乐知识能力愈高就教育教学水平愈高”,贝多芬不见得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老师,李白不见得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老师,马拉多纳也不见得是合格的中小学体育老师。因为基础教育的根本规律并非知识规律和产品规律,而是教学规律和教育规律。
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方希在一次演讲中讲了一个故事:她的团队最近招聘了一些优秀应届毕业生,但她总觉得这些年轻人太“佛系”,对激励奖励也不太在意。方希很好奇。其中一个年轻人说出一个原因,他是从某个知名高考大省考过来的,从小就得报5门奥数课——因为每个奥数老师擅长的方向不一样。从老家一路考到北京,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心力,现在再让他要强,他已经没有那么多心力了。这种现象在我们音乐界也很常见。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无论是音乐教育还是音乐表演,从小接触的都是音乐家的教育,专业化、强化的教育,内心对音乐的喜好也早已磨灭,甚至出现了憎恨。
新近出版的《为人生而音乐——谢嘉幸音乐研究文集》中提到:“音乐教育事业首先是绿化的事业。当音乐界和整个社会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就真正有希望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当是面向全民的教育,而不是做出几个精美盆景。我们应当把培养单一的专门音乐人才目标扭转过来,转变为培养全面的、具有高度创造能力和优秀道德情操的各种人才,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使音乐真正在人的精神土壤中扎下根。中小学音乐教育能不能为培养专门音乐人才支持?当然能,但不能将其作为教育目标。
音乐家能办好教育吗?那要看是什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或许可以;但如果是中小学素质音乐教育,我的回答是不能。假如音乐家想办好中小学的素质音乐教育,他首先要完成教育家身份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