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乌干达式中国人”,这位乌干达小伙想在中国当老师!
更新时间:2024-11-29 14:53 浏览量:4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里,有一位“特殊”的博士研究生,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以舞蹈、文化为媒介,促进了中非文化的交流。这位来自乌干达的小伙马天佑,用他的“独门舞艺”和热情,在中国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追梦故事。
马天佑在展示他写的“行行行,行行通”
学中文靠电视剧
感谢中国政府奖学金提供继续深造机会
2013年,高中毕业的马天佑跨越近万公里从非洲乌干达来到青岛,在石大读本科,当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里找到第二故乡,并成为促进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刚到中国时,他面临着语言障碍,但他通过观看电视剧学习生活化的场景,半年内中文水平飞速提升,且在本科期间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本科生奖学金一等奖。“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和翻译器,每次去超市和办事都是大麻烦。”马天佑分享道,“我就学习着电视剧中生活化的场景,边看边学。”他不仅自己学习,还成为其他来华留学生的“中文老师”,不断分享着他的学习秘籍。
马天佑(右一)给焊接培训专家当翻译
2017年,本科毕业的马天佑带着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积累的丰富知识,回到了他的家乡乌干达。在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几位前往乌干达创业的石大校友。他凭借出色的中文能力和对石油行业的深刻理解,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些校友在乌干达的“培训协调员”。而通过他精准的实时翻译,中国培训专家和乌干达学员之间的沟通变得无缝且高效。在那一年的工作中,马天佑深刻认识到了石油石化设备缺陷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认识激发了他“应该为此做点什么”的责任感。正当他思考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他收到了全额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申请通过的消息,这笔奖学金不仅为他提供了继续在中国深造的机会,也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新的学业中。马天佑对此表示深深的感激:“感谢中国政府,让我可以安心地回到中国进行新的学业。”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他对石油行业的理解,也坚定了他未来在学术和教育领域做出更多贡献的决心。
马天佑(左二)参加第十六届王涛英才奖学金颁奖典礼
是同学们眼中的“学业老师”
成为博士研究生,专攻电容无损检测技术
2018年他回到石大攻读硕士学位,如今30岁的他,已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专攻电容无损检测技术。在硕博期间,他获评中国政府奖学金、学校博士奖学金一等奖,学习成绩始终位列专业第一,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学业老师”。在殷晓康教授和武加锋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马天佑在缺陷电容无损检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他发表8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并在第20届世界无损检测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马天佑与参与尊巴舞的同学合影
2024年11月,马天佑的学术旅程再添辉煌,他在第十六届王涛英才奖学金颁奖典礼上荣获殊荣,成为25位优秀学子之一。这份在石油高等教育领域极具分量的奖学金,不仅是对他过往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潜力的认可。马天佑在获奖时表示:“在我了解这项奖学金之前,我已经为自己设定了高标准。获得这项荣誉后,我更是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立志追求更远大的目标。”
马天佑(左二)体验中国文化
是“舞者”“学霸”也是“中国迷”
想在中国当大学老师,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
马天佑的故事并不仅限于学术。他在学校发起成立了尊巴舞蹈社团,每周六下午,他都会带领一群中外学生共同学习尊巴舞。马天佑相信,舞蹈是沟通心灵的纽带,能够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友谊。他的舞蹈社团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成为了中外学生交流的平台。“看到大家跟着我学得很开心,我心里也很满足。”他说道。在同学们的眼中,马天佑是一个多面手,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学霸”,在舞蹈上的激情使他成为“舞者”,对中国的热爱使他成为“中国迷”。然而,在这些赞誉之中,他最珍视的是“老师”这个称呼,对他来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触动,是塑造未来的力量。
马天佑(左二)与国际学生朗诵诗词
如今,马天佑已经在中国的热土上深深扎根,他对中国的深情厚爱难以言表,且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科研知识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自豪地称自己为“乌干达式中国人”,梦想是成为一名在中国大学任教的教师。他希望将自己的学术知识和跨文化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为中非友谊和知识交流搭建一座新的桥梁,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