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小天体都在旋转,为何会这样?宇宙本身也在旋转吗?
更新时间:2024-11-27 13:47 浏览量:9
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无论是微观粒子的跃动,还是宏观星球的绕转,皆可见旋转之美。例如,微观领域中,电子环绕原子核飞舞;宏观宇宙里,行星绕着太阳舞蹈,而太阳又与它的恒星家族一同围绕银河系的核心旋转。于是,好奇之心便油然而生:银河系呢?它又在绕着何物旋转?此外,若多元宇宙之说成立,那么我们的宇宙是否也在这宏大的舞池中翩翩起舞?让我们揭开谜底,探索这旋转的奥秘。
宇宙的诞生与膨胀
在宇宙尚处混沌,物质、辐射、中微子及暗物质等现今所知的一切粒子尚未孕育之前,宇宙尚处于一场剧烈的指数膨胀之中。此时,时空之中唯一的能量源自空间自身的固有能量。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宇宙暴涨时期。这场膨胀,不仅触发了大爆炸,亦造就了大爆炸之初,宇宙那炽热、稠密、充满物质和辐射的奇景,即宇宙的诞生。
暴涨时期,真空能量在量子层面发生涨落,然彼此间并无互动。因空间的膨胀速度远超光速,任何互动皆无法发生。暴涨在所有方向上都是均等的,并无任何偏好之轴。暴涨终结时,空间内在的能量转化为物质、反物质和辐射,而一小部分的真空能量则被锁定于空间中,成为我们如今所称的暗能量。这些量子涨落,在指数膨胀的宇宙中,造就了密度有高有低的区域。
这就是大爆炸的阶段。宇宙孕育出标准模型中的所有粒子,以及我们至今尚未发现的粒子。从一开始,所有基本粒子皆拥有内在的角动量,即我们所称的自旋,这是它们不可或缺的特性。
每个电子、夸克和中微子的自旋为±½,每个胶子或光子的自旋为±1。若引力也遵循量子化规律,则引力子的自旋为±2。在所有基本粒子中,只有希格斯玻色子的自旋为零。当宇宙中的粒子首次诞生时,它们之间尚未有机会相互影响。故此,我们所知的宇宙并非天生就有一个物体绕着另一个物体旋转的情形。然而,这些粒子从诞生之始,便携带着内在的动能,并且宇宙在不同位置上,有着不同的物质密度。
随着宇宙的演化,粒子间的碰撞和引力作用开始发生。密度高的区域在引力作用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和能量;密度低的区域则变得更加稀疏,将它们的物质和能量传递给密度较大的邻近区域。
随着宇宙的冷却,夸克们结合成原子核,这些原子核拥有它们自己的角动量,遵循着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的规律。类似地,当宇宙冷却至足以形成中性原子时,原子不再是波尔模型中的“行星轨道”,而是电子占据特定的量子态。这些量子态,每个都具有它们自己的固有自旋和轨道角动量。
在宇宙形成中性原子的同时,密度高低区域间的引力差异,与宇宙诞生时相比已然放大了无数倍。
宇宙尚处年轻之时,便已形成独特的引力区域。这些区域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恒星、星系、星系团等。这些尚未在引力作用下塌缩成星系的气体云,在宇宙间相对移动,并互相施加引力影响。
除非这些气体云拥有不可思议的完美球形特性,并且仅沿着直线移动,否则它们之间将施加一种特殊的力:潮汐力矩。每个物质和能量点与其它点的相对运动不一致,在引力作用下产生了扭矩,正如我们推扳手时螺母会随之转动。
潮汐力矩存在于大小尺度上,影响着我们所知的每一点物质,直至单个原子间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引力坍缩开始发生,这些角动量足以使巨大的气体云缓慢旋转。
在物理学中,有一些量是守恒的。我们熟知能量守恒: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毁灭。同样,动量也是守恒的,它也不能被创造或毁灭。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旋转,当他们把手臂和腿拉近身体时,即可见动量守恒的作用。
通过改变系统的惯性矩(让质量分布更接近旋转轴),根据角动量守恒,系统的角速度或转速就必须增加。例如,太阳的自转周期略小于一个月。若太阳坍缩成与地球大小相似的白矮星,那么太阳的角速度将增加到每36分钟便自转一周。
当我们观察恒星系统、行星和卫星,乃至整个星系,所见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高密度物体。我们所见之物,正是潮汐力矩作用的结果,并且每个系统相对于宇宙中其他物体都携带着非零的角动量。
星系绕什么旋转?换言之,我们知晓大部分星系中心都有超大质量黑洞,但这并非星系旋转的根本原因。即使没有黑洞存在,星系依然会旋转,恒星亦会继续绕星系中心运行。实际上,我们也观察到许多无中心黑洞的螺旋星系,它们同样完美地运行着。
因此,万有引力、不可避免的潮汐力矩和角动量守恒,是所有天体旋转的根本原因。故在星系团中,星系亦互相绕中心旋转,而这个中心并无须存在超大质量天体。
宇宙是否在旋转?
另一方面,若我们将整个宇宙视作一个整体,它又如何?目前,我们相信宇宙整体并未旋转,因为万有引力尚无机会在比可观测宇宙更大的尺度上相互作用。即使存在多元宇宙,这些宇宙之间也无信息交互。毕竟,我们现在相信引力是以光速传播,而宇宙膨胀速度已超过光速。
理论上,宇宙也可能携带一定的角动量,但这并非由引力造成,而是它天生的特性。若果真如此,这将是另一个巨大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