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虞美人.故乡》(3)歌曲的艺术性,大雅大俗的完美结合
更新时间:2024-09-13 14:57 浏览量:106
刀郎的新歌《虞美人.故乡》,其实可以拆分成两首歌,一首是通俗版的,一首是高级版的。我说的通俗版并不是他20年前离开家乡时写的《虞美人》,而就是这次演唱会上第一次亮相的《虞美人.故乡》。
相信在听这首歌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掐头去尾,这样就有一种一下子就被歌曲抓住的感觉。当然也有喜欢听完整版的,喜欢沉浸在歌里的古韵古味里。这就是这首歌的一大亮点之一,大雅大俗的完美结合。
俗是什么?俗就是通俗接地气,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就像这首歌,如果去掉开头的引子和最后的结尾,就是一首通俗流行歌曲,写的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东西,对年少无知的悔恨,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对岁月匆匆的感慨,对人生坎坷的无奈,对梦想破灭壮志难酬的不甘,对漂泊流浪的辛酸悲凉。在这首歌里,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觉得自己就是这歌里的主角,这唱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这就是大俗,是这首歌的通俗版。只有大俗的东西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得到最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正如先生所说,音乐是很真的,好的音乐就应该真实反映普罗大众的生活和情感,好的歌曲就应该是大俗的。
什么是雅,雅就是高级,是俗的升华。在普通版里插入一个引子,而这个引子是楚词里屈原的作品《哀郢》,而且以吟唱的方式呈现,再配上悠扬的古琴声,古词古调,古韵古味扑面而来。这段引子描写了屈原被迫离乡流亡,思念故国的心情,给整首歌曲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同样是离愁别绪,我们的是个人的愁绪,而屈原《哀郢》里的是整个国家的愁绪,这就是升华,这就是雅。
另一个高雅之处在于先生的吟唱。楚词本就是配曲吟唱的歌词,曲子早就丢失了,今天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到200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样“唱歌”的,而刀郎先生的吟唱,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对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有了一个具体鲜活的印象,这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一般的歌曲更多的是对人们情绪的宣泄,或者情感的表达,而这首歌,还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责任,这就是雅。
结尾处“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岁月匆匆,人生悲苦,在屈夫子这里不再是个人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思考,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和宽慰,这就是升华的极致,这就是大雅。
通俗的主体,一段楚词的引子,一份古人的忧思,衔接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成就了这首大雅大俗的惊艳之曲,这才华也是没谁了。
再来说说这首歌的词曲唱。先生的文字功底向来扎实,从以前的《德令哈一夜》《牧羊人》到去年的《山歌寥哉》,文学造诣无不让人惊叹,这首《虞美人.故乡》又更上一层楼了。主歌部分字词朴素凝练,直来直去,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扭捏造作的叙述,简单直接,却深刻形象,直击人心。比如“穷困的富贵,卑贱的荣华,满身鞭痕的年华”寥寥数语,既做到了入眼既入心,又增加了一层对立反差美。副歌部分是情感描写,对心里和情绪的刻画细致入微,回环往复,将情感酝酿的得浓烈如酒。
谱曲编曲方面,说实在的,我本人并没有音乐知识,更不懂乐理,仅讲一点个人的听觉感受。我想,不懂音乐叙述的人和懂得音乐表达的人听同一首曲子,听到的东西可能会不一样吧。
歌曲以清脆悠扬的古琴声开头,配上先生那深情沧桑的吟唱,悠远绵长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一下子就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看见了那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的屈原。
主歌部分鼓点声的加入,像是吹响的年轻的号角,非常激越,把人一把就拉回了现实。而渐弱的古琴就是母亲的低低祷告。间奏的时候,忧伤低沉的大提琴舔舐着满身鞭痕,同时酝酿着一种伤感压抑的情绪。副歌的时候,各种器乐的加入,犹如万马奔腾,气势汹汹,又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下,压抑的情感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收尾部分,在一通撕心裂肺的发泄过后,情绪逐渐平复,此时的大提琴就像是温柔的低声安慰。岁月匆匆,往事已矣,生活还要继续,终究还是要收拾心情重新上路的。
整首歌曲,古琴和大提琴的组合,就是古今的对话,中西的融合,自然流畅。先生低沉沙哑还略带混浊的腔调,加上他那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形象,更给歌曲添加了几分沧桑,让这首歌入耳即入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