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大师生这样做!

更新时间:2024-09-10 03:14  浏览量:21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通讯员 翁晗洺 陈子桐 何芷莹

走进灼灼烈日下的汕尾荔林,“荔争上游”实践团向当地项目经理了解赤坑镇的这片荔枝种植地的情况;行走于汕尾甲子镇的碑林与档案间,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在文字考究的理论支持下,感受并试图传播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奔跑在海丰县平东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逐光追梦”实践团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欢笑和泪别……近日,在科技助农、人文关怀和学术研究等领域,深圳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校团委的支持下前往汕尾陆丰、海丰重点开展结对互助行动。

今年是深圳大学助力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第二年,暑假期间,深圳大学共组建了160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结合国家需要和所学专业,以创新、灵活的方式投身于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其中近半数的队伍响应“双百行动”号召,前往汕尾海丰、陆丰开展实践活动,用行动点燃点点希望。

蓄势已发:行前有巧思

打开“百千万校地通”小程序,在高校突击队的分类下搜索“深圳大学”,可以看见已注册的实践团超500个,与地方结对的队伍数量达185支。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开展的第一年,深圳大学社会实践成果颇丰,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药稻病除”项目荣获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省级优秀示范项目、优秀团队等称号。

深大“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蓄势待发

今年,面对突击队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况,校团委更新对策,联动各学院(部)团委,通过专题工作会议、团委书记茶话会、学生干部联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各学院(部)形成密切联系,及时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确保“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顺利进行。此外,校团委还首次设立校级重点团队,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除了前期筹备工作,校团委也非常重视突击队的宣传和经验总结工作。于队伍而言,对内帮扶和对外宣传同等重要,而后者往往是突击队遇到的难关。针对该问题,校团委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力量为突击队的宣传保驾护航,就投稿问题多次为突击队答疑解惑,并汇总成功投稿的媒体报道供其他突击队参考。“发挥校院两级学生骨干的力量参与实践工作的组织和服务,也是我们做好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团委林婷老师表示。

目前,深圳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已经涌现了“药稻病除”“智趣科学”“科趣乡行”“堆废成宝”等优质实践项目。这些项目,无疑为新组建的突击队提供了经验借鉴。校团委希望这些项目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我们很鼓励,也很支持一些具备良好基础的项目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持续将项目打造得更扎实,以实现长效的实践育人效果。”此外,校团委还鼓励“挑战杯”竞赛国赛、省赛获奖优秀项目以及攀登计划项目转化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让科技成果真正走入乡村,让青年奔赴在祖国大地的实践中淬炼青春、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新学期伊始,校团委正开展2024年度社会实践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总结工作,及时总结活动成效,凝练推广优秀经验。

荔果累累:争先也争鲜

“因为我们IGEM实验室围绕合成生物学展开工作,大家自然会关注到技术对现实是否有帮助。”202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魏泽佳说。在她看来,“荔争上游”突击队的工作是结对互助,也是一片理论的试验田。

“荔争上游”突击队队员行走在赤坑镇荔枝种植地,检查项目实效。

保鲜一直是荔枝种植的一大难题,在来到汕尾市海丰县赤坑镇之前,由IGEM实验室研发的纯生物制剂“荔保一号(荔枝专用保鲜剂)”安静躺在实验室中。借助“百千万工程”的契机,“荔保一号”在六月被寄往汕尾的荔枝果园。粉末状的保鲜剂入水融化后,将刚采下的荔枝放入水中,即可保持两到三天的新鲜,刚好可以抵消运输过程对荔枝新鲜程度的消耗。在食品安全方面,“荔保一号”也能做到入口无农残,确保产品安全食品级标准。有针对性地研发生物技术,并回馈社会,是“荔争上游”突击队队长魏泽佳的自豪之处。

走访种植园时,魏泽佳及团队成员在赤坑土地上向项目经理了解当地荔枝种植情况。“经理提到的很多与生态学和生物学相关的名词,要到生物学科相关的专业网站上查询才知道是什么,这个学习过程让我们收获很多。”

为了提高荔枝采摘效率,“荔争上游”突击队萌生了在种植园投放使用荔枝采摘机器人的想法。但走过赤坑镇荔枝树密集的种植地,踩着铺着杂草的路,魏泽佳发现树间的小路并不适合采摘机器人行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在突击队成员的心中酝酿开来。

7月下旬已过了荔枝的采摘季,在汕尾赤坑镇路边,荔枝个体户分销点也呈现人去“篓”空的景象。没能在荔枝热销的季节调研到个体户的荔枝种植和经营情况,魏泽佳感到有些遗憾。“我希望这个项目能一直做下去。通过持续的助力弥补实践上的缺憾。”作为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药稻病除”项目的分支,“荔争上游”百千万工程突击项目对魏泽佳来说是实验室里的传承,与荔枝树一起结出更加鲜美的果实。

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深大人一直在路上。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堆“废”成宝堆肥研究组前往汕尾市陆丰市博美镇点石村,依托可精准监控的高效有氧发酵技术,实现高效生态堆肥,以绿色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显“鹅”易见团队应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打造了“装备+数据+算法+系统+服务”家禽智慧养殖体系,提供病禽预警、工单管理、天敌入侵警告等服务,提升家禽存活率和人均生产效率……以科技创新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深圳大学突击队与当地村民共同绘制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新画卷。

甲子遗韵:访迹也访心

文化,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动力,伴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焕发出新活力。在这个夏天,深圳大学突击队的成员或化身建筑师,为乡镇建筑更新添砖加瓦;或变身助农主播,开辟农产品销售新通路;或成为设计师,助力农村打造独特IP……史研领航实践团致力于深入探索陆丰甲子镇的丰富文化内涵,以文化人,以史动人。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子镇,位于著名的甲子渔港之滨,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这里的民俗文化“深埋地下”,鲜为人知。“无论是学界研究层面,还是社会普及层面,大家对陆丰甲子镇的关注度都是不够的,更是不系统的。”人文学院历史系教师阎昱昊介绍道。

当“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来,可喜的变化正悄然发生。7月15日至19日,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学生组成的“历研领航”实践团赴陆丰市甲子镇开展非遗民俗调研。他们兵分两路开展调研,一支队伍专注于陆丰英歌舞文化考察,另一支队伍则聚焦于甲子宗祠庙宇以及渔民生活社区。

调研团队在陆丰市档案馆(简嘉禹 摄)

陆丰地区深受潮汕文化影响,拥有本地的英歌舞文化,其中陆丰甲子英歌舞更是呈现出独特一面。基于此,实践团中的英歌舞口述史小分队对英歌舞的非遗传承人展开访谈,详细了解了英歌舞的历史沿革、动作特点、音乐曲谱、道具造型以及社区文化,整理口述史,撰写调研报告。在调研中,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林莉淇感触最深的是甲子英歌舞对传统的坚守。在她的观察中,像花鼓花锤这样的甲子英歌舞的服装道具,都是按照传统方式来制作。“他们坚信把老祖宗的东西一直传下去才是最好的。”林莉淇说。在她看来,英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陆丰英歌舞的口述史研究有着极强的社会意义,这次调研也促进英歌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擦亮了“文化陆丰”的城市名片。

当英歌舞小分队在文化中心捕捉历史生动瞬间时,另一支民俗考察小分队在田野中实地观察历史遗迹。白天,他们深入田野村庄,于碑刻档案间寻觅潜藏的民俗风情,于访谈对话中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晚上,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学生汇报每日的调研收获,老师给予同学们专业指导。跟随师长的脚步,大家在实地考察中不断提升历史研究的能力。水上人口的口述史研究小组组长曾佳民有感于深圳大学校友毛悦的帮助。“毛悦师姐教会了我们非常多田野调查的方法。”曾佳民说。他以碑刻为例,分享了他的收获:得不到保养的碑刻往往被风化得很严重,石碑的墨迹基本消失,只能看到一些刻痕,难以读取字迹。“但毛悦师姐就告诉我们,在潮湿的天气,拿一张非常薄的纸贴到碑刻上,就能用另外一种拓印的方式把字迹给显示出来。”

调研团学生学习英歌舞动作(简嘉禹 摄)

作为调研团队的带队老师,阎昱昊欣慰地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在课堂上,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是印在PPT上的碑刻,或是印在书中的拓片”,而来到甲子镇,他们亲眼看到了碑刻,它们或散落于村落的路边,或散落在庙宇祠堂的角落,字迹并不好辨认。老师组织同学们去现场识读碑刻。“我觉得对于同学来说,这是非常大的能力提升和锻炼。”阎昱昊说。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他们真正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悟历史。体悟一个区域的人民的日常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寻找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逐陆而行:育人也育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7月25日,当夏日的余晖洒在海丰县平东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夹杂着不舍的哽咽。这个夏天,由深圳大学体育学院与人文学院共同组成的“逐光追梦”实践团为海丰县平东镇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为期10天的夏令营活动,给小朋友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深大支教团队与中心小学学生合影

夏令营中,小朋友满满的收获离不开“逐光追梦”实践团精心打造的课程。在趣味地理课上,孩子们的眼睛随着老师的指针遨游地图,从广州的繁华到北京的古韵,再到桂林的山水,探索着这个世界的精彩;在植物王国大冒险中,他们与各种奇特植物对话,从常见的蒲公英到不常见的捕蝇草、大王花,自然奥秘的种子在孩子们心底生根;科学魔法实验室里,孩子们动手操作,用科学解释神奇的现象……

由于当地教育资源有限,许多孩子在平日的课堂和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些知识,因此他们对突击队队员的课堂总是充满无限的好奇和热情。课堂上,孩子们的每一次举手、每一个回答都能让田舒婷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望。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状态给田舒婷和队员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激励着队员们把更好的课堂呈现给孩子们。

团队成员刘宁锋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在夏令营期间,他所执教的篮球课一共经历了四次试讲、四次大改,对此他产生了自我怀疑:究竟能不能上好这个篮球课?能不能当好体育老师?但第一节课过后,他的疑虑被打消:“我好像不一样了,我有老师的感觉了。”刘宁锋对田舒婷说。

夏令营中有些学生因为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加上酷热的天气,对于户外运动不太积极,但在刘宁锋以及4个助教同学的帮助下,学生们在阳光下挥洒汗水,感受篮球的魅力。在最后一节篮球课结束后,小朋友们在日记本写上“很感谢小旗哥哥(刘宁锋)给我们带来的乐动篮球课堂。”这次的活动也让刘宁锋更坚定了成为体育老师的职业理想。

十天的夏令营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也让“逐光追梦”实践团的同学们收获了成长。田舒婷感慨地说:“这次活动让我真正学会了担当。” 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成长,也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收获。十天的实践虽然短暂,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却是深远的。

在夏令营结束之际,田舒婷给孩子们写了句赠语:“我希望你一定要自信,一定要有勇气去表达自己。”在课堂上她注意到,有些孩子心中其实已有答案,但缺乏站起来的勇气。因此,她将这句鼓励的话语写入赠语,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未来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勇敢地追逐光明,追求梦想,这也是“逐光追梦”实践团的使命。

都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在深圳大学,还有很多像“逐光追梦”实践团一样的支教团队,他们将知识教授给乡村的孩子们,将希望之火传递给他们。晶萤花陆实践团的吴小佳同学表示:“报名参加支教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看着孩子们从第一天的内敛害羞,到最后一天一声比一声响亮的‘到’,我真的感慨万千。”贯穿在支教学生与深圳大学学子之间的是绵延不息的师生情谊,更是深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热忱真心。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将青春写在山河四海。未来,深圳大学将继续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技术优势,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因地制宜打造高校助力县域教育发展、产业支撑、城乡规划等示范样板,推动教学科研成果更好转化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