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正的音乐家去办教育 | 争鸣
更新时间:2024-11-04 18:36 浏览量:8
文 | 王均栋
前不久,《音乐周报》刊发席军平《音乐院校需要什么样的掌舵人?》一文,从各个层面讨论了名家做院长和掌舵人的各种优势,也提到了综合院校人才培养和地域发展的一些特殊性及其担忧。笔者对此颇有同感,但所持观点可能更加直接明确: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打通,应当让音乐家办教育。
席文横向对比音乐学院与综合院校,仅在高等教育阶段探讨音乐家做院长和掌舵人的优势。而笔者想要呼吁更多专家同仁关注的恰恰是基础教育,即我们的人才储备阶段。音乐这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究竟需要更多普遍性的管理思维,还是更贴近学科发展特点的研究与实践呢?很明显,我们在近些年各个高校所聘院长和掌舵人那里看到了答案。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高校,着重选拔在音乐领域有相当成就的音乐家,他们或指挥,或声乐,或器乐,或理论研究,但无论怎样都在音乐领域成就斐然。正如席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名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在圈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备受社会尊崇。他们对当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然有敏锐的洞察和独到见地。他们的‘空降’,无疑给相关学科的发展带来机遇。而话说回来,只有赢得敬重,才能发挥好院长的角色。”
相较高等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在音乐教育层面,仍旧处在重管理而轻实践与科研的阶段,教学研究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情况严重。以最具代表性的教研员这一角色为例,在国家、省、市、区(县)四级单位,教研员的角色功能相当重要,是连接国家艺术教育育人理念与各个地域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人才培养等诸多教育实践的中间纽带。更重要的是,教研员要成为艺术教育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其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科研素养,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协调能力。可以说,教研员直接关乎一个地域音乐教育的发展,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成长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长远看,甚至关系到国家的育人大计。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在选拔任用教研员时,仍多偏重于管理层面,教研员队伍里不懂音乐、从未从事过音乐学习与教学者大量存在。某些地域,教研员甚至可以直接拍板决定公开课、优质课以及各类人才选拔相关事宜。“不通一艺莫谈艺。”众所周知,管理应该围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应成为干扰事业发展的阻碍。如果不懂专业、不懂教育的教研员对专业人才教师加以指导,教师是该屈从于权势,还是坚持专业真理呢?业余者管理、指导专业人才,那么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何在?人才存在的价值又何在?
近日,国家相关文件也提出相关要求,着重在中小学教师素养层面下功夫,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培养。我想基础教育层面也需要学科教育的掌舵人、领航手,应该通过全面的考察发现,让那些真正的音乐家、实践家们去担当引领,让他们发光发热,造福地域,造福学生;让真正的音乐家去办教育,在学科规律中发挥音乐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开发、美育育人方面更好地对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