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从琉璃“变”音乐,看传统文化如何走得更远
更新时间:2024-09-06 16:29 浏览量:37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徐光莹 通讯员 刘培国
传统文化邂逅现代音乐,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淄博作曲家毕玉奇民乐发烧碟《琉璃阙歌》由红音堂(国际)唱片出版并在北京首发。继雨果公司先后出版毕玉奇作曲、编辑的民乐套曲《乡籁》《博山锣鼓》之后,《琉璃阙歌》十余首民乐以淄博琉璃为灵感,通过原前卫文工团国家一级作曲刘锡钢先生的精彩编配,以音乐的形式将传统工艺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前两组音乐不同的是,《琉璃阙歌》的出版发行是以“发烧”模式面世和流行的,从演奏、出版到传播,始终受到青年人的热捧,让人们看到了当传统文化换一种表达和传播形式的时候,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民乐发烧碟《琉璃阙歌》北京首发式现场
一曲家乡美的咏叹调
“婉转的琵琶声响起,一下子就连接了经过岁月洗礼只保留温暖和美好的记忆中的老街。伴着轻松欢快、亲切熟悉的曲调,市井群像便浮现出来:路上闲聊几句的老邻居,嬉戏追逐的孩子,叫卖的小贩,仿佛还能看到热气腾腾的馒头出锅。接下来便是几组分别用不同乐器组合演奏的相似的乐句,曲调渐强,好似对话,发生在老街的故事就此徐徐展开。毕玉奇老师最早家住博山西冶街,西冶街又名闹龙街。传说少年康熙曾私访帝师孙廷铨而行经西冶街,在街上被几个炉匠逗弄,小皇帝何时受过这等待遇,很生气,下令严惩。孙廷铨从旁圆说:这条街就叫闹龙街,皇帝乃是真龙天子,不闹您闹谁,祥瑞啊!康熙听后转怒为乐,众人皆大欢喜。随着琵琶声缓缓落定,流传百年的故事落下帷幕。一个摘弦,音乐再起,老街恢复了往昔的安宁祥和,其乐融融。”这是淄博青年工艺美术从业者王晓涵对《琉璃阙歌》中《老街故事》的真实感受。
《远来的商队》则带给听众另一种感觉。在悠扬胡曲和阵阵驼铃声中,缓缓走来一队西域胡商。他们骑着骆驼,驮着香料、珠宝及对东方财富的向往,不远万里来到古城博山采买琉璃、瓷器。驼蹄踏过古城门前的青石板时,城里的热闹繁华和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一扫胡商旅途的疲累。货物的交易、文化的交流促使博山的琉璃制造工艺不断提高,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除此之外,还有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放河灯》,描写过年时喜庆、热闹场景的《正月里》等。这些作品正是《琉璃阙歌》的主打曲目。王晓涵说,从动听的旋律中她听到了毕玉奇老师对音乐、对家乡、对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淄博是陶琉文化艺术重镇,培养了诸多艺术人才。但在传统文化结构中,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创作相对薄弱,毕玉奇的作品填补了这一空缺。他的曲风悠扬、纯粹,叙事性强,将陶瓷、琉璃、民间习俗等题材进行音乐创作,使文化与艺术相结合,谱写了一曲家乡美的咏叹调。
民乐发烧碟《琉璃阙歌》
传统文化邂逅现代音乐
琉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将博山琉璃等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使其焕发新活力,让更多人所熟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毕玉奇的《琉璃阙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巧妙地将博山琉璃的精髓融入音乐之中,通过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音色,将琉璃的变幻莫测、晶莹剔透展现得酣畅淋漓。可以说他通过音乐的桥梁作用,将琉璃这一传统工艺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红音堂是国内知名发烧品牌,制作人林烁是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琉璃阙歌》的演奏者八骏室内乐团更是由青年指挥家郭亮率领的15位青年演奏家担纲,是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室内乐团。博山琉璃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这帮年轻人倾情演绎,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邂逅融合而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一听到这组曲子,我们就着迷了,这正是我们非常渴望的素材。此次我们将博山特有文化进行了可视化可听性的音乐创新,将与琉璃有关的传统故事以及匠人与琉璃的日常画面移植到了民乐中表现出来,使其能够从音乐中流淌出深厚的、对于地方宝贵的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然后将这种力量、这种精神,用民族音乐这种能够永恒留存的媒介来表达,让新时代的人们在感受到传统音乐带给自己音乐养分的同时,更坚定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增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提升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八骏室内乐团青年中阮演奏家高明璐表达了创作初衷。
周天天是淄博职业学院团委干事,她喜欢创作与淄博风物、非遗文化有关的话剧。前两天,她刚刚带学生在临沂展演关于非遗五音戏在高校传承和发展的原创话剧《一台好戏》。听了《琉璃阙歌》,她在异乡失眠了一夜。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已经在坚持原创、传承本土文化、弘扬民乐的道路上摸黑独行了很久,突然有个前辈,高举原创音乐的火把,带着我在暗夜里疾走,所到之处皆桑梓,我的故乡又鲜活起来。毕玉奇老师用音乐对我说,你看,这就是你小时候的正月,博山大街张袂成荫,人们你一嘴我一嘴地讨价还价;你看,青州古道的青石板路上,被商队的推车推出了一条车辙,你来我往的鸟雀,又在讲述多少古往今来的桥头故事。他带我走了很远的路,看了旧时的风景,从黑夜走向晨兴,从乡南走到村北,为我展现了淄博这片古老土地的民俗地图。”《琉璃阙歌》听完,家乡的音乐地图尽显眼前,周天天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执着也找到了共鸣。她觉得前行路上并不孤单,家乡前辈的坚持,家乡文化的厚养,就是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底气。
感受音乐背后的内涵与文化
艺术各有风貌,但在审美属性上却是相通的。毕玉奇音乐作品的成功为我们探索如何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和艺术提供了更多元的思路。
音乐,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将琉璃的色彩、形态、纹理、文化等元素转化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从而展现出了琉璃这一传统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数字音乐制作技术,将琉璃的美妙之处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不仅能够拓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首先,艺术创作者需要更专注于丰富内在,同时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符号,使艺术作品体现地域文化色彩;其次,大胆跨界,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创作者合作,共同创作融合多元文化的艺术作品,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将音乐作品进行线上推广和传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通过AI、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让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同时,在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对于未来怎样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王晓涵有着自己的见解。
毕业于厦门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王英杰是淄博世纪英才外语学校的青年音乐教师。谈到《琉璃阙歌》的艺术价值时,她说,古筝、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等中国传统乐器,展现了五声调式特色,具有浓厚地域色彩。音乐同时融合了淄博的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技巧,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淄博的习俗和传统。她说,淄博传统文化完全能够借助音乐走出地域,我们应该多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如淄博五音戏、聊斋俚曲、淄博花鼓戏等,让更多人了解淄博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创新音乐表现形式,将淄博的文化与音乐相结合,编创歌剧,通过表演将内容与音乐表达出来,从而扩大受众的广度,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使更多的人能感受到音乐故事背后的内涵与文化。
琉璃“变”音乐,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推动文化“两创”的生动表达。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式音乐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肥沃土壤。随着我市传统文化发掘与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广大艺术家将会获得更多更新的资源与养分,拥有更大的创作与发挥空间,并通过音乐等形式创作转化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地方传统文化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