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杨笠事件敲响了警钟:西方政治正确,已在中国企业中蔓延开来
更新时间:2024-10-30 11:20 浏览量:10
“杨笠代言京东翻车”这件事儿,在互联网世界里,掀起的可不是小浪花。参考《许家印沦为阶下囚后,恒大歌舞团长白珊珊缘何嫁给了这个男人?》
铺天盖地的评论、分析、解读,简直比双十一的促销广告还热闹,但喧嚣过后,留下的思考却引人深思:京东究竟怎么了?难道仅仅是选错了代言人这么简单?
实际上在京东此次事件的背后,更是暗流涌动,是文化价值观碰撞的冰山一角!要知道,京东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它可是中国电商巨头,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
这次事件更像是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得以窥见西方“政治正确”思潮,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中国企业内部的。
要搞清楚这背后的逻辑我们得先来聊聊“政治正确”这回事儿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就是要求你在公共场合,要对一些敏感议题,保持“正确”的立场和言论,免得得罪某些群体,引发争议。
可问题是这“正确”的标准,是谁定的?答案很明显:是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西方国家。
追根溯源“政治正确”的兴起,最初是为了对抗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出发点是好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玩意儿却逐渐变了味儿。
原本是为了促进平等,现在却成了限制言论自由、制造舆论对立的工具。
就拿“性别平等”来说,这本来是个好事儿,谁也不想搞性别歧视。但西方一些国家,却把这事儿玩儿成了“政治正确”的工具,动不动就拿“性别平等”说事儿,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把这套东西,包装成各种高大上的概念,比如ESG、DEI啥的,试图向全世界输出他们的价值观。
再说回京东这家公司早些年靠着“兄弟文化”、“奋斗精神”,一路披荆斩棘,成了电商行业的领头羊。
可这两年画风却有点变了。
2019年,京东加入了英国发起的“性别平等项目”。随后,又成立了专门的EDI部门,还把女性员工比例从25%提升到了46%。
这些举措单看似乎没啥问题,甚至还挺“进步”的,但仔细想想,问题就来了!
京东的核心业务是快递!这可是个体力活儿,本来男性员工就多,这是行业特性,你非要强行改变性别比例,这不是折腾人吗?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京东还请了杨笠做代言人!杨笠是谁?一个靠着“男女对立”段子火起来的脱口秀演员。她之前的代言,哪个不是翻车收场?京东不可能不知道吧?
所以京东这一系列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被西方那套“政治正确”给洗脑了,为了迎合某些西方价值观,不惜牺牲企业的利益和形象。
京东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西方“政治正确”思潮,可能已经开始向中国企业渗透,而且来势汹汹。
这就像裹着糖衣的炮弹,看着挺诱人,但吃下去,后果可是相当严重。它会影响企业的决策、文化、管理模式,最终导致企业丧失竞争力、文化自信和发展活力。
举个例子,一些企业为了迎合西方“政治正确”,可能会在招聘、晋升等方面,刻意照顾某些群体,而忽视了能力和贡献。这样做,短期内或许能赢得一些“政治资本”,但长远来看,却会损害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最终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甚至走向衰败。
更可怕的是这种“政治正确”的思维,一旦蔓延开来,还会毒害整个社会风气,制造社会对立,撕裂社会共识。
那面对西方“政治正确”的渗透,中国的企业该怎么办?
保持清醒的头脑自然是十分重要,一定不能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给忽悠了。要明白,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政治正确”。
身为一家企业更要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
还要对于那些明显不符合中国国情、损害中国企业利益的“政治正确”要求敢于拒绝,不能为了讨好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当然警惕“政治正确”的渗透,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西方的一切价值观都全盘否定。比如“性别平等”这事儿,本身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咱们也得积极倡导。
但问题是西方鼓吹的那套“性别平等”,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变成了打压异己的工具。他们一边高喊着要给女性更多权利,一边却对职场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问题视而不见。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们还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的性别平等状况,动不动就指责别国“歧视女性”。这就好比,一个天天吃肉的人,却要求一个素食者也要跟他一样吃肉,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中国有句老话叫“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在性别平等问题上,也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得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承担着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的重要责任,这也是对社会的重要贡献,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
所以真正的性别平等不是要消灭男女之间的差异,而是要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给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的机会和选择,让他们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说到底京东事件只是一个缩影,它反映出的是一些中国企业在面对西方文化时,还存在着“唯西方论”的心态,缺乏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不少企业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本来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一些企业却陷入了“文化自卑”的怪圈,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去迎合西方的喜好。
这种“文化不自信”不仅会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迷失方向,也会损害中国企业的形象和利益。
那些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无一不是坚持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价值。比如华为,靠着“狼性文化”、“奋斗精神”,赢得了全球客户的尊重,阿里巴巴,则凭借着“客户第一”、“团队合作”的价值观,成为了电商行业的巨头。
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要自信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
“政治正确”也好“性别平等”也罢,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虽然不能因为个别事件,就对西方文化全盘否定。
但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
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要明白,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差异之别。
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自信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这,才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时代,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