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丁太升称刀郎太俗,央妈和官媒下场力挺,这一次谁是小丑一目了然

更新时间:2024-10-17 13:01  浏览量:7

“俗”,像是刀郎身上甩不掉的标签,从他带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最近,刀郎带着他的新专辑《山歌寥哉》再次回到大众视野,南京演唱会更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然而,就在一片叫好声中,乐评人丁太升却站出来,毫不留情地将刀郎的音乐作品打上了“粗糙”、“简陋”、“媚俗”的标签,甚至将之与《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神曲相提并论。

这场关于“俗”与“雅”的争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把大众审美和专业评价之间的矛盾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刀郎的歌,究竟是直击人心的佳作,还是粗制滥造的“口水歌”?这场争论的背后,究竟是审美差异的体现,还是话语权的争夺?

刀郎的南京演唱会,现场气氛可以用“火爆”来形容。观众席上,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歌迷们的热情如同夏日骄阳,将整个演唱会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一位被网友称为“陶醉哥”的观众,更是全程跟唱,神情陶醉,视频在网络上疯传,点击量突破百万。

“陶醉哥”的忘情演唱,或许正是无数刀郎歌迷的真实写照。他们或许不懂专业的音乐理论,也说不出什么高深的艺术见解,但他们却能在刀郎的歌声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刀郎的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编排,却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旋律,唱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唱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西海情歌》……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也唱进了无数人的心里。刀郎的歌,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平凡生活的真实面貌,也照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望。

然而,就在刀郎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的时候,一些来自专业领域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乐评人丁太升,就是其中一位。他毫不避讳地批评刀郎的音乐“制作粗糙”、“歌词媚俗”,认为其缺乏专业性和艺术性,迎合了大众的低级趣味。

丁太升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他以专业的角度,指出了刀郎音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音乐制作不够精良,歌词和旋律过于简单直白等等。这些问题,也正是刀郎音乐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然而,丁太升的批评,也引发了大众的强烈不满。很多人认为,他用精英主义的姿态俯视大众文化,忽视了刀郎音乐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是阳春白雪,它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好的音乐,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感染力,要能让人产生共鸣,要能传递正面的价值观。

刀郎的歌,虽然在专业人士眼中可能不够“完美”,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唱出了他们的心声,也给了他们力量。这种来自生活,来自人民的音乐,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欣赏吗?

丁太升对刀郎音乐的批评,再次将专业审美和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摆在了台面上。一边是专业人士对音乐的“高标准、严要求”,一边是大众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和审美需求”,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究竟孰是孰非?

丁太升并非第一个对刀郎音乐提出质疑的专业人士。早在刀郎刚出道的时候,汪峰就曾公开表示,刀郎的出现是“流行音乐的悲哀”。杨坤也曾直言,如果刀郎上台唱歌,他会“很不舒服”。这些来自专业音乐人的批评,都将矛头指向了刀郎音乐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在专业人士看来,音乐创作是一门严谨的艺术,需要具备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娴熟的演奏技巧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们追求的是音乐的“深度”和“高度”,希望音乐作品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引领大众的审美趣味。

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也不需要通过音乐来表达什么高深的思想。他们听歌,只是为了放松心情,为了寻找共鸣,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慰藉。他们对音乐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直觉和感受,而不是专业的理论分析。

刀郎的音乐,恰好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他用简单直白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唱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唱出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来自生活,来自民间的音乐,虽然在专业性上可能有所欠缺,但却充满了真情实感,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刀郎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大众审美的力量。在信息时代,音乐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音乐作品命运的,还是广大听众。

刀郎的歌,或许不够“高雅”,但却足够“真诚”。他用自己的歌声,证明了音乐的力量,也证明了大众审美的价值。

正当刀郎的音乐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场关于“俗”与“雅”的争论愈演愈烈之时,央视等官方媒体的“下场”,为这场争论增添了新的变数。

央视音乐频道在刀郎新歌《花妖》发布后,邀请了多位音乐学者对歌曲进行解读。南大某教授评价这首歌“哀转凄美”,甚至将其与经典的《梁祝》相提并论。北大教授更是将这首歌作为教材,在课堂上为学生深度解析其意境,肯定了歌曲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央视主持人王小骞也多次在节目中力挺刀郎,她用“高级”、“深刻”、“有力量”等词语形容刀郎的音乐,并表示刀郎的歌曲“仿佛是弱势群体的化身,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奋斗的过程中,努力向上的身影”。

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则从刀郎的音乐专辑《罗刹海市》、《翩翩》、《山歌寥哉》入手,深度剖析了刀郎音乐的文化价值。她认为,刀郎的作品并非简单的流行歌曲,而是融入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唤醒民俗音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更令人意外的是,浙江文旅局也加入了这场“混战”,他们多次将刀郎的歌曲用于浙江美景的宣传推广,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官方媒体的“站队”,无疑是对刀郎音乐的巨大肯定,也让这场关于“俗”与“雅”的争论的天平,开始向刀郎倾斜。

那么,官方媒体为何会选择力挺刀郎?

一方面,这体现了官方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支持。长期以来,在音乐领域,存在着一种“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分。一些专业人士往往以“高雅艺术”自居,对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抱有偏见,甚至嗤之以鼻。而官方媒体对刀郎音乐的肯定,则打破了这种“艺术等级观念”,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音乐是多元的,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好音乐,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

另一方面,官方媒体对刀郎音乐的支持,也与刀郎作品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密不可分。刀郎的歌,根植于民间,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

官方的“站队”,让这场关于审美话语权的争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边是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一边是官方媒体的肯定和支持,刀郎和他的音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社会文化的多元和复杂。

面对来自专业领域的批评和质疑,刀郎始终保持着低调和沉默。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音乐,也从未刻意为自己辩解什么。他只是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音乐道路,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回应着外界的质疑,也回馈着歌迷的喜爱。

53岁的刀郎,早已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他经历过人生的高峰,也经历过事业的低谷,如今的他,更加淡定从容,也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不需要再去证明什么,也不需要再去迎合谁,他只想用心做好自己的音乐,唱出自己的心声,这就足够了。

刀郎的音乐,或许不够“完美”,但却足够“真实”。他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旋律,唱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音乐的执着。他的歌声,就像一股清流,流淌在喧嚣的都市,也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带给人们温暖和力量。

刀郎的音乐,也引发了我们对音乐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音乐?是专业人士眼中的“高雅艺术”,还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

或许,音乐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就是好音乐。刀郎的音乐,虽然不被一些专业人士认可,但却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就是对他音乐最好的肯定。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审美趣味,包容不同的音乐风格。专业人士应该放下身段,用心去感受大众的审美需求,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大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不要被单一的审美标准所束缚,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刀郎的音乐,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偏见和文化焦虑。而我们,也应该从这场关于“俗”与“雅”的争论中,反思自己的审美观念,学会尊重和包容,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文化环境。

乐评人丁太升再谈刀郎:他的歌旋律流俗、歌词媚俗 2024年10月15日 九派快讯
【#乐评人丁太升再谈刀郎#:旋律流俗、歌词媚俗】24-10-16 10:47 看度新闻
丁太升再谈刀郎:他的歌旋律流俗、歌词媚俗 2024-10-16 20:36:48 南方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