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国际现代音乐节绽放“华光”
更新时间:2024-09-01 00:43 浏览量:22
闭幕音乐会由蔡金冬指挥泰国爱乐乐团演出
全程观摩本届音乐节后,我发现音乐节较少演出欧美现代音乐家的作品,强化突出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音乐创作。音乐节期间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作曲家们大放异彩的作品,还有中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文/摄 唐若甫
泰国是旅游胜地,也是音乐重地。泰国爱乐乐团和皇家曼谷交响乐团这两支职业乐团代表着东南亚领先地位的演奏水准。一年一度的泰国国际现代音乐节(TICF)更是亚洲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当代音乐盛会。今年,这一远近皆知的音乐节迎来第20个年头。
高校主导音乐节
泰国国际现代音乐节由获得过美国古根海姆大奖的泰国作曲家那荣(Narong Prangcharoen)创建于2004年。那荣是泰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作品上演最为频繁和广泛的作曲家之一。他在美国接受硕博教育,硕士就读于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但对他影响至深的还是博士学习经历。
泰国作曲家那荣是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泰国国际现代音乐节创始人兼总监
2002年,他进入堪萨斯城的密苏里大学,跟随华人女作曲家陈怡攻读博士学位。中国作曲家对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深刻理解,将古老传统与现代技法融合的诸多途径,都让那荣印象深刻。另外,他在美国游历,亲历了不少美国的当代音乐节,遂在攻读博士期间萌发了在泰国创办现代音乐节的念头,不仅为探索泰国作曲家在世界现代音乐版图中的一席之地,也试图让泰国及东南亚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在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
2004年,为期三天的首届音乐节在那荣的母校——泰国师范类的诗纳卡宁威洛(Srinakarinwirot)大学开启大幕。作为现代音乐节,作曲家的参与和上演现代作品是为安身立命之本。在经费捉襟见肘的窘迫下,以陈怡和周龙为代表的作曲家无偿提供了他们拥有版权的作品给音乐节演出,亦不收分文地出席音乐节开设的讲座及大师班。华人作曲家和中国作曲家在那荣创办之初的慷慨相助让那荣心怀感恩,也让泰国国际现代音乐节自创建之初就刻下与中国作曲家的缘分烙印。
“通过十分艰辛的努力,我才把第一届音乐节办下来。音乐节能举办离不开其他人的大力支持。作为年轻人,我得到过很多机会,这个音乐节也成为赋予年轻作曲家机会的平台,帮助他们怀揣着成为职业作曲家的梦想腾飞。”那荣希望能把严肃音乐扩展到泰国全境,让更多人知晓泰国国际现代音乐节突出学术性的特色,因为在泰国,音乐节更多是以月光、沙滩、篝火、啤酒融合的流行文化风貌为人所知。基于此,也是基于那荣在泰国的威望,其后该音乐节每年会在不同的高校之间流转,由泰国各家设有二级音乐学院的大学举办,如泰国排名第一的高校朱拉隆功大学和清迈的西北大学等。
2012年,泰国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的玛希隆(Mahidol)大学为了引进那荣,接过音乐节的主办权,自此音乐节开始驻扎于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第八届音乐节为期六天,形成的规制和规模一直延续到2020年,由四大板块构成。作曲比赛针对青年作曲才俊,到会的作曲家组成评委甄选优秀作品;作品展演环节上演的作品,由世界各地的知名作曲家创作;名师讲堂由那些带着作品来到现场的作曲家们为在校师生及其他高校的作曲学生开讲;实地采风也是作曲家们的最爱,他们可以深入泰国村寨,品尝地道美食,了解风土人情。可以说,这是由高校主导,一切活动都紧密围绕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当代音乐盛会。
民族性与世界性
风景如画的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节在疫情期间停办了一届,今年是其创设以来的第20个年头,也是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建院30周年。今年的第十八届音乐节亦是那荣担任音乐学院院长的最后一届,明年他将届满离职,转赴民办的曼谷艺术与哲学院任职。
今年的音乐节规模较之疫情前有所缩水,省去了作曲比赛和实地采风两个环节,保留了名师讲堂和作品展演。音乐节于8月14日至17日举办,包含六节讲座和六场音乐会,共计上演来自中国、泰国、美国、马来西亚、越南和新加坡等地的36位作曲家的近40部作品,囊括室内乐、民族器乐、电子音乐和管弦乐。有作品上演的作曲家大多都亲赴距曼谷40分钟车程,位于佛统府菩塔蒙通市的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
室内乐演出
这些演出分别于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200座的室内乐音乐厅和约2000座的玛希隆王子音乐厅举行。玛希隆王子音乐厅被誉为泰国专业音乐厅的佼佼者,拥有优异的建筑声学效果和尖端的声学设计,音乐厅由此成为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巡演至泰国的演出场所。
玛希隆王子音乐厅位于玛希隆大学内
演出团队的主力是就读于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的管乐学生。到访的演出团队有两支,分别是擅长演出当代音乐的美国枢纽新音乐合奏团(Hub New Music)和位于新加坡的亚洲文化乐团的七名演奏员,无论是演奏员还是指挥都不乏华人身影。8月17日下午的闭幕音乐会由美籍华人蔡金冬指挥泰国爱乐乐团献演于玛希隆王子音乐厅,曲目包括那荣和中国作曲家叶小钢、郝维亚、温德青、李劭晟,以及美籍越南裔作曲家范广福(Phan Quang Phuc)的作品各一部。
(左起)李劭晟、叶小钢和温德青在玛希隆王子音乐厅参加闭幕音乐会
闭幕音乐会的曲目也许是整个音乐节侧重面的缩影。六位作曲家均来自亚洲,他们的创作都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温德青和郝维亚分别在古琴协奏曲《泼墨V》和竹笛协奏曲《陌上花开》中使用了古琴和竹笛独奏,现场演示了如何为民族乐器和管弦乐团创作协奏曲。
全程观摩本届音乐节后,我发现音乐节较少演出欧美现代音乐家的作品,强化突出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音乐创作。虽然本届音乐节不设主题,但围绕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探讨深入到每一节讲座、每一首作品中。到访的作曲家大多来自亚洲各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本国都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传统。他们中的许多人活跃于西方,有的在欧美主流大学任职,其作品的演出和录音在欧美传播。音乐节上演的作品都由那荣决定,这也反映出他希望通过借鉴其他亚洲作曲家,探讨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愿景。
目前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范广福,在讲座中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基于三个原则:“其一,我会尊重我骨子里的越南文化,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越南传统文化,我的音乐自然也会带有越南文化印记,这点毋庸置疑。其二,我在越南读的是建筑学,到了美国才改读作曲。我会在作曲时融入建筑思考,会以立体的模型组织音乐结构。其三,我始终在思考西方社会对亚洲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亚洲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
美籍越南裔作曲家范广福在讲座中
闭幕音乐会演出了范广福的《上升的阴影》(Raising Shadow)。这部作品需要小提琴声部的每个谱台故意使用不同的弓法制造出错乱混沌之感。范广福说,因为越南传统建筑都是竹制,没有直线也没有直角,这和西方棱角分明的砖石建筑大相径庭,这便是他试图用管弦乐演奏法表现出的效果,虽然“乐团在排练伊始很不适应这种演奏法”。
作为音乐节创始总监,那荣同样在不断思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命题。当被问起如何在作品中展现泰国音乐元素,是否会去泰国各地采风时,他说:“我在创作时不会把自己设定为泰国作曲家,有的作品使用的也不是采风采来的素材。但泰国以外的听众一听我的作品就会说,有泰国风情在里面。”
范广福也认同民族性会随着创作自然生长、有感而发,“陈银淑旅居德国,她的创作在亚洲人听来非常西方化。但在德国土生土长的听众听起来,她的作品一听上去就不是欧洲式的,释放而出的是民族特色。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思考亚洲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定位和角色。”
华人力量放光彩
音乐节期间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作曲家们大放异彩的作品,还有中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无论是在转场的大巴上,还是在音乐厅大堂内、校园里,几乎随时可以听到亲切的母语,一探究竟往往是在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就读的中国留学生。
除了开幕音乐会上演了四部泰国作曲家为铜管乐队创作的作品外,其余五场音乐会均有华人作曲家的作品上演。华人作曲家及其作品构成了音乐节除了主办国之外的绝对主力,这在中国以外举办的国际音乐节中是极为罕见的。
今年负责音乐节行政事务的行政总监江政卫是那荣的学生,他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汉语。音乐节期间四十余位由学生组成的接待志愿者团队中,至少有四位是中国留学生。
其中一位是在广州读普通高中、考到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的钟奕诗。她的作品《炖冻豆腐》灵感来源自粤语区的同名绕口令,在8月16日下午的一场音乐会中上演。这场音乐会全部由在校生策划,编制是电贝司、手风琴、萨克斯管、单簧管及合成器。钟奕诗在作品中大量拼贴了预制的素材,录制于中国香港的街头巷尾,标志性的红绿灯警示音和叮当车的轨道声一下子把人带入南洋风情之中。与之类似的是旅居纽约的中国香港作曲家林安淇的《海河低语》,作品使用大屏幕投影剪辑的香港自然风光画面,配合唯美的音响,呈现出风光片配乐版的效果。
除了上述作曲家之外,在本届音乐节上演作品的中国作曲家还有白超、闫言和袁子博等,华人有马来西亚作曲家余家和等。亲赴现场的作曲家们全程观摩音乐节,在白天主持讲座,在晚间聆听音乐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切磋交流。闭幕音乐会前,李劭晟和温德青在玛希隆王子音乐厅大堂用英语对自己的作品作了导赏,叶小钢则因飞机晚点遗憾错过了为自己的作品导赏。不管在讲坛上还是舞台上,华人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他们用自己的作品生动诠释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李劭晟在做闭幕音乐会前的导赏
通过持之以恒地举办音乐节,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在音乐学科建设上的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在最新的QS大学专科排名中,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在泰国同类音乐专业中排名第一,亦是惟一跻身音乐专业全球排名前50位的泰国高等院校。音乐节也在玛希隆大学的全力支持下获益颇多。在这种双赢的良性循环中,那荣表示,2025年的音乐节将火力全开,回归甚至超越疫情前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