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谷建芬:虽然那英是我的徒弟,但面对刀郎我也问心无愧
更新时间:2024-10-09 10:41 浏览量:12
谷建芬vs刀郎:一场跨越时代的音乐风波,究竟谁对谁错?
这是一个关于误会、争议和音乐传承的故事。它涉及两位华语乐坛的重量级人物:谷建芬和刀郎。
一个是德高望重的音乐大师,一个是横空出世的民谣歌手。他们本该互不相干,却因一句评价掀起轩然大波。这场风波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还引发了人们对音乐价值的深思。
谷建芬,这个名字或许对年轻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在上世纪,她可是华语乐坛的"顶流"。
她创作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妈妈的吻》等歌曲,曾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而刀郎,则是新世纪初华语乐坛的一匹黑马。他的《冲动的惩罚》、《罗刹海市》等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席卷了整个音乐界。
2007年,一场名为"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的音乐座谈会在京召开。谷建芬作为重量级嘉宾出席,并对刀郎的《冲动的惩罚》提出了批评。
"这是一首没有音乐价值的网络垃圾。"
这句话一出,立即在音乐圈内外引发了巨大争议。支持者认为谷建芬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批评者则认为她固步自封,不懂欣赏新生代音乐人的创新。
更让事态升级的是,有人将谷建芬对《冲动的惩罚》的评价,错误地归咎到了刀郎的另一首作品《罗刹海市》上。
这个误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酿成了一场波及整个华语乐坛的风波。
谷建芬的评价无心,却成了引导圈内人打压刀郎的信号弹。在此之前,刀郎在乐坛的地位几乎无人能及。但此后,他的处境急转直下。
有人拒绝与刀郎同台演出,有人暗中阻挠他的演唱会申报,甚至有人在他的专辑中混入盗版影响销量。
这一系列打压行为,最终迫使刀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退。一代歌手就此销声匿迹,这不得不说是华语乐坛的一大损失。
然而,事情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谷建芬当年的评价,是否真的是针对刀郎的恶意打压?
事实上,谷建芬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那是一个思想极其保守的年代。
她的音乐作品大多正向积极,因为那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品来鼓舞人心。相比之下,刀郎的音乐风格与谷建芬可谓背道而驰。
"如果那天你不知道我喝了多少杯,你就不会明白你究竟有多美。"
这样的歌词放在今天依旧让人浮想联翩,更不用说对于年过古稀的谷建芬来说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罗刹海市》这首歌,谷建芬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
她甚至委托律师澄清了网络上的不实传言。只可惜,这场风波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无法控制的舆论狂欢。
抛开这场风波不谈,谷建芬对华语乐坛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她不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更为华语乐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她四十多岁时,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变卖家产开办音乐学校。
她说:"我不是为了挣钱,我要用作品和人来回答责难。"
在谷建芬的培养下,刘欢、那英、孙楠、毛阿敏等一大批音乐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华语乐坛的中流砥柱。
即便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世后,已近90高龄的谷建芬依然没有停下创作和培养人才的脚步。
她创办了"谷建芬音乐公益基金会",将丈夫留下的钱用于继续培养音乐人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赢得了整个华语乐坛的敬佩。
回到谷建芬与刀郎的这场风波,实际上反映出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音乐之间的碰撞。
谷建芬代表的是传统主流,刀郎代表的则是另类创新。
两者之间的矛盾,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调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一方就是错的。
音乐本身就是多元的,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还是刀郎的《冲动的惩罚》,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对于普通听众来说,与其纠结于谁对谁错,不如静下心来欣赏每一种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毕竟,音乐的魅力,正在于它能触动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这场跨越时代的音乐风波,也许并没有对错之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对音乐的理解和追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和尊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只有这样,华语乐坛才能真正百花齐放,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信息来源:《作曲家谷建芬:虽然那英是我的徒弟,但面对刀郎我也问心无愧》--八瓜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