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东亚女性不被看见的一生
更新时间:2024-10-08 03:30 浏览量:12
大家好啊,我是恩小希。
豆瓣8.9分,暑期档最后来了一部最高分,《姥姥的外孙》。
有趣的是,这是一部讲述中国家庭故事,时而出现中国歌曲、潮州语言的泰国电影。
一部泰国电影,在国内好评如潮。
一则中国故事,在泰国问鼎票房冠军。
这,本身就耐人寻味。
其中所讲述的亲子关系、家庭情感,让很多观众感慨:这不就是自己正在面临的家庭问题吗?
故事明亮又悲伤,温暖又残酷,亲人之间复杂的牵绊,三代都没有改变的女性困境,整个故事又让人泪目。
01
影片开始,祭祀之日,全家人出动。
大儿子忙着给妻子女儿视频,结婚多年,他妻子从来没来过墓地。
小儿子忙着口嗨,明明欠了一屁股账,但还是嘴上跑火车说以后给老太太买豪华墓地。
外孙阿安也来了,脸埋手机上抬都不抬一下,老太太喊他去撒花,他敷衍潦草,不愿用心干。
整个祭祀,看似来了四五个人,但真正干活的只有老太太和女儿两个人。
开头这一幕,寥寥几笔,一家人的关系尽显无疑。
大儿子有点怕媳妇,大媳妇对这个婆家多少有点看不上,结婚多年也没融进来。
小儿子不争气,但嘴巴甜,没少在老太太身上捞钱。
女儿任劳任怨,单亲养娃,却是三个孩子中唯一的付出者。
外孙阿安沉迷游戏,对姥姥也没什么太深的感情。
一家人貌合神离,只有老太太用心维系着这个家,即便是被查出得了癌症,也并没有引起孩子们太大的情感波动。
事情发生转机是阿安的爷爷去世了。
爷爷没给儿子们分什么财产,而是把所有钱财都给了表妹。
因为在爷爷生命的最后,表妹阿梅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他,始终陪伴在侧。
阿安看着阿梅拿到钱后的逍遥日子,心生羡慕。
他把目光转到了姥姥身上,计划如法炮制,照顾生病的姥姥,获取信任,分得遗产。
表妹说,老人最需要孩子们给予的是时间。
阿安便搬去姥姥家,当上了姥姥的全职外孙。
谁料,姥姥警觉得很,问阿安和舅舅们为什么最近都来这么勤快。
简单一句话,道出的是说不出的心酸。
老人知道,孩子们无事不登三宝殿,没有所求是不会平白无故过来关心她的。
阿安心虚,在姥姥的质疑和舅舅们的冷眼旁观中假装淡定,甚至偶尔还能反将一军,问姥姥自己在她心中排第几。
死亡越来越近。
孩子们盯的是遗产分配,老人需要的是临终关怀。
最现实的利益和最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不难想象,接下来会是一出出狗血大战,毕竟此种剧情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但…影片没有落此俗套。
姥姥像个定海神针一样,让整部电影的基调一直稳定在哀伤但不悲伤,现实但不沉重的氛围里。
冷漠而世俗成功的大儿子,从小被忽视而孝顺的二女儿,以及不成器还贪婪索取的小儿子…好典的东亚传统家庭。
姥姥虽然身在异域国度,但超越语言、国别,她就是中国千百万老人中最普通的一个。
种石榴树给外孙吃,坐在门口等子女回家,日复一日煮粥摆摊,年复一年走路去银行存钱……
辛苦一辈子,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仍在摆摊卖粥。
操心一辈子,生命的最后仍在操心小儿子的赌债。
一生围绕着子子孙孙,偏爱的要宠,不争气的要帮,最懂事的得到的最少,但自己最愿意呆在一起;端水好难,面面俱到更难。
人到老年,有时候睿智过人,洞若观火,有时候又脆弱无助,像个孩子。
有人在的场合,姥姥始终体面,即便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也没有当众失态。
无人的夜里,姥姥轻声喊着“疼”,在梦中呻吟,呼唤着早已不在人世的爹妈。
但是,没人有精力去体谅这些细微情绪。
被她用爱滋养长大的孩子们,习惯了她的付出,习惯了去向她索取,吝啬地不愿去给予过多回报。
莫说“养儿为防老”,儿女对父母的回报终究有限,即便是临终的陪伴都不可多得。
再退一步,即便儿女心有余,但也力不足,现实经济压力导致父母子女分隔两地,牛马的工作又注定请假陪伴父母成为奢侈。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既近又远,真心和爱里又掺杂着算计和伤害,父母与子女之间永远有着偏爱与亏欠,于是无法逃离,又忍不住抱怨。
很多家庭题材电影,爱是治愈,是救赎,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但在这部电影里,真挚的爱中掺着功利,偏袒的爱往往伴随着亏欠。
爱让本就沉重的现实更加无解,爱让人心情酸涩的同时又莫名慰藉。
家庭的温吞抹平了爱的缺口,也遮掩了痛的沟壑,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也是最糟的地方。
影片最后还是一种美化过的温情。
毕竟现实中的孙子估计不会良心发现,用想做游戏主播的一百万给姥姥买了心心念念的高级墓地。
02
另一方面,影片之所以口碑高分,是因为在聚焦老人困境的同时,也呈现出了最真实的东亚家庭关系。
这部影片完美刻画出一个女人被婚姻,子女和爱蚕食的一生。
道出了东亚传统家庭里,女性奉献的一生里,从来不被爱,不被看见,只被当做工具,理所当然被索取和剥削的真相。
卖一袋粥只挣10块钱,自己省吃俭用,吃过期的发霉的食品,最后得了癌症;却存下100万给外孙。
姥姥的三个孩子中,只有阿安的母亲从始至终地陪伴她,照顾她。
但在三个孩子中,姥姥只和她发生过冲突。
她包容了虚情假意邀请他去自己家住的大儿子,也包容了偷她钱,把她送进养老院的小儿子,唯独和女儿拌嘴生气。
人性总是趋利避害,在亲情关系里也不例外。
知道儿子心里没有她,所以不敢吵不敢闹,生怕一不小心就惹得儿子再不管她。
女儿惦记她,照顾她,所以把最不好的一面也展现给她,不担心她不会就此离开。
女儿处在这样的家庭关系里,一生付出,一生渴求父母的爱和认可,求而不得,暗自神伤。
男人继承遗产,女人继承癌症,振聋发聩,确实是奶奶姥姥甚至妈妈那一辈的写照。
但讽刺过后,女儿依旧会忘我付出,倾尽所有回馈原生家庭。
不问值不值得,只求对得起自己的心。
这就是东亚女性。
更为讽刺的是,姥姥曾经也是这样的女性。
父母在世的时候,姥姥尽心照顾,没有分到任何遗产,反而是不怎么照顾的哥哥分到了房子。
哥哥靠卖掉房子成为富翁,和妹妹拉开了阶层,之后多年都不曾联络。
生命最后关头,姥姥找到了哥哥。
在客厅,兄妹两个倾情对唱,妹妹依偎在哥哥肩头,好不温馨。
到了卧室,哥哥听说妹妹得了癌症,毫无情绪波动,在听说妹妹要借钱时,直言不会借钱,也不希望她再来。
兄妹关系在这个时候比路人更加冷漠,姥姥对已去世父母的微妙怨恨,到这里也更加具像化。
但,这不影响她在无助时呼喊“妈妈”,更不妨碍她将相同的困境施加在女儿身上。
她在原生家庭留下永恒的亏欠,又被责任所绑架,被婚姻所蚕食,为子女牺牲所有,付出一生,操劳一生,但除了心里永恒的洞,不曾得到任何。
而她自认为付出的爱,导致儿子重复着父辈的冷漠,女儿重复着自己的付出。
爱在延续,爱的偏袒和亏欠同样也在延续。
一边是无声也无私的付出和忍受,一边是有声却自私的虚与委蛇和索取,这近乎对仗的强调之下,是一个女性看不见的苦难,以及被子女视若无睹的爱心。
女性困境,代代相传。
东亚式亲情,是一本假惺惺的道德经,是一场自私算计的生意。自私的儿女,被遗弃的老人。
家庭的内核是责任与利益,情感只是点缀,铺陈在节气氛围中。
最愤怒的是外婆哥哥的那句“外姓就不是一家人”,尤其在兄妹温馨合唱之后,更加刺骨。
女性没有家,只有牺牲与奉献,悲哀的是一代代的女人都用“付出才最安心”麻痹自己,什么家族荫庇,其中根本没有女人。
姥姥明明自己承受过这种不公平,却又亲手把这个命运复制给女儿,遗产没有女儿的份,但却依赖女儿的陪伴和照顾。
姥姥骄纵儿子,把小儿子养成赌徒,女儿也骄纵自己的儿子,任由他退学在家里打游戏。
如果男主没有和姥姥的相处,可能男主也会变成第二个小舅。
电影里面所有的男性都梦想着不劳而获,而所有的女性都在一刻不停地劳作,照顾病人、赚钱养家、料理家务、养育儿女。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从姥姥到阿秀,女人们被家庭捆绑、困住、吸血,直到干不动、拿不出。
她们的付出被忽略,她们轻视自己,也在潜意识中轻视与自己相同命运的人。
这样悲剧的一生,何尝不是一种癌。
03
母亲说“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让我想到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说:女人,一半是受害者,一半是同谋。
人毕竟是习得性的动物,总是难以彻底跳出自己的局限性。
姥姥是父权体系的受害者,可反过来也在推动着这套体系的运行,不然阿秀也不会言传身教般地成为第二个她。
这就是发生在姥姥和阿秀身上的恶性循环——习惯了无私奉献、埋头苦干,渐渐地,便再也无法理直气壮凹出“要”的姿态。
可当你跳出第二性,站在上帝视角时就会发现,在争取和抢夺这方面,男人可从来都是眼疾手快、在行得紧。
所以真心希望,两个性别可以在这方面匀一匀,当男的少一点凉薄,女的少一点无私,这世界必将变成更加美好的人间。
某种程度上,《姥姥的外孙》就像一本时代女性成长手册,里面的姥姥到妈妈到阿梅再到上国际学校的小孙女,把不同时代的女性特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多数女性的道路太窄了,天空太低了,细细想来都是悲凉。
但也能深刻感受到女性一代比一代更加清醒,一代比一代活得洒脱通透。
回望来时路,伤痛也是确实存在的,但没必要再去凝视深渊。重要的是,认清它,从自己开始改变。
承认时代与性别的局限,人性的灰色地带。也要在世俗生活之外,为自己建造一个稳定的,强大的,愉悦的精神世界。
要向表妹阿梅看齐,她目标明确敢想敢做,真正地活成了自己的人生大女主。
影片从现实丑陋的一面出发,但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血缘关系中无法言明的,发自本心的情感。不煽情,不狗血,却十分催泪。
细水长流又有东方韵味,很有是枝裕和的风格,淡淡的,回味悠长。
看惯了在商业元素和各种平衡度上拿捏走钢丝的华语电影,会给人一种错觉,感觉想拍好电影,就要在尺度和审查上碰运气。现在看到一部这样的泰国电影,突然有点惊慌失措。
电影也可以拍得这么朴实,踏踏实实地叙事,不把精力花在动脑筋和算计上,把生活的细节做扎实,故事依旧能打动人,主题表达和价值输出不直给,反而更有力量。
它有的是老旧的题材,有着并不新鲜的价值观,它将所有的设计尽量隐于无形,尽量安静且沉稳且老实地去讲一个故事,却在观众心中形成了难得的情感海啸。
都说电影院现在人越来越少了,根源是什么?
现在的年轻观众其实见识很广,他们从小看遍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鉴赏水平很高。
现在的娱乐形式这么多,一部电影没有人看,最主要还是质量不过关,不吸引人专门花时间花钱去电影院一坐两个小时。
所以说,真正优秀的好作品,不需要什么大的视效场面和奇诡情节,主要是可以跨越国界,语言和种族文化,直击人性,真实反映生活,唤醒人类共通的情感的。
点个在看,希望我们的电影人也能找到真正的重点,好好打磨剧本,尽快拍出这样的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