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土之城》:伟大的悲剧
发布时间:2025-05-15 07:46:31 浏览量:1
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去年就推出了美国获奖剧作选五本,我当即下单买了,前几天,我又见它们推出单本剧作集《海边》,作者乃一加拿大籍的黎巴嫩人,而现在则身在法国从事戏剧。
剧作集吸引我的是其中的一个剧本:《焦土之城》,我看过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反映当代战乱中的中东人民的苦难,一部伟大的电影,看时彻底震撼了我。我没想到故事的源头竟来自一台话剧。
为了这个堕落的年代难得一遇的伟大作品,我没再犹豫,下单买了这个戏剧集,当然,更是为了《焦土之城》。一旦拿到书时,我的心情,竟有些莫名的激动!
二
2020年的冬天,我在着到电影《焦土之城》之前,先是答应了潇妹妹在网上做一个电影讲座。当时的我并没决定会说什么电影,只是不想说别人老生常谈的电影。
随后,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电影《被涂污的鸟》,备感震撼。决定先说说它。
就在开讲的前两天,我又意外发现了电影《焦土之城》。很难描述我看完后的复杂心情,类似读过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后的心情。我从译者的前言中才知道,原著(话剧剧本)作者亦深受这部伟大剧作的影响。
那次的网上讲座我一口气讲了三小时,事后反响颇棒,我分别述说并分析了上述两部电影。它们绝对经典,而且伟大。
下午,我翻开到手不久的《焦土之城》原著(话剧本)读着,初衷乃是想看看电影与话剧间的区别。
只读到第一幕:去世母亲的双胞龙凤胎孩子在听公证人宣读母亲留下的遗愿。我记得看电影时,我有种坠入命运深渊的感觉,世事无常,但我当时并未流泪,只有悲伤。可奇怪的是,我读这个话剧本———读到母亲关于下葬不要安排棺木,不着衣冠,面朝黄土而卧;关于墓前先不立碑,不留碑文,尤其是分别以信之名留给双胞胎孩子的遗嘱,我突然情绪崩溃了,泪水毫无预感地夺眶而出。
哦,朋友,你们知道母亲委托女儿和儿子分别去寻找的他们的父亲与胞兄哥哥是谁吗?
悲剧,太悲剧了----哦命运!
当然,当你们对故事的最终结局一无所知时,你们是不可能知道我为什么会突然情绪崩溃,你们也不会知晓为什么我会悲叹命运----它太匪夷所思了,这个故事,亦太不可思议,可是在一个非常岁月中,在失序而动荡的年代它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一切皆有可能,可它也过于残酷了。
哦,命运!
三
《焦土之城》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写的太好了。虽然我尚未读完,但每句话,都在深深地打动我。是的,每一个人物说的话。
这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经由它改编的电影竟是那么的令人震惊且无比震撼。
没人敢这么编故事,它有点像将戏剧艺术重返诞生的源头——古希腊悲剧,尤其是《俄狄浦斯王》。
它也是关于家庭成员乱伦的叙事——王后即是俄狄浦斯王的妻子,他们共同孩子的母亲,同时,王后亦也是俄狄浦斯王的生身母亲。
是的,弗洛伊德由此发现了人性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但古希腊悲剧作家创作它并非为了"恋母情结",而是在宣示人之命运的不可预知,以及存有一个高于人类的形上之力量在左右和操控着人类之可怜的命运,可人类却浑然不觉,一步步走向暗黑的命运深渊。
是的,《焦土之城》的戏剧源头可追溯至这出古希腊悲剧:母亲立下遗愿,嘱其一男一女双胞胎孩子分别去寻找他们的父亲和哥哥,当有一天,他们如愿以偿地找到"他"时,等待这一刻发生的另一份遗属之谜亦将就此揭开。
命运再次向我们走来,就像公元2000年前在雅典的戏剧舞台上上演的戴着面具的"俄狄浦斯王"-----他不也是携着命运之旋风席卷了整个雅典剧场吗?哦,我仿佛能看见剧场上的那一张张为之恍然震惊的面孔。
公元2000年前那幕剧之剧情在逻辑上乃是成立的,虽然其动用了神庙之"神谕",提前预告了剧中人物的"未来";而公元2000后的《焦土之城》以其巨大的命运之悖论式逻辑亦同样可以成立——因为故事发生战火纷飞,人们流离失所的中东,这其中,还包括了这片焦土上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一切皆有可能,在这里,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
我无法再说下去了,因为《焦土之城》让我痛心不已,剧中人物之血缘关系上的匪夷所思绝非是为了哗众取笼,而是在揭示命运与人性。
《焦土之城》是一部向古希腊悲剧致敬的伟大作品!
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