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廖奔:戏剧与文学同行

发布时间:2025-05-14 22:37:45  浏览量:2

夏浅胜春最可人。在夏意阑珊、万物生长的5月,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廖奔老师走进了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的讲堂,开启了一场关于戏剧与文学的讲座。廖老师从中外戏剧和戏剧名家说起,把我们引入了关于戏剧艺术、戏剧文化、戏剧历史、戏剧舞台的戏剧世界。

戏剧的文学底色

廖老师说,戏剧也是文学。西方讲文学是从戏剧开始讲起的,是从莎士比亚讲起的,是从古希腊喜剧讲起的。在西方的文学课上,学生最熟悉的就是莎士比亚,而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过去中国文学是不讲戏剧的,而是从经、史、子、集开始讲起。尽管过去中国重诗文,但是戏剧一直在行进之中。19世纪末,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建立现代的学科体系,讲文学史时,把戏剧融入了进去。新时期的戏剧创作总是比文学慢半拍,它总是赶不上文学转型的速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学主要是追逐时代、揭示人性,而戏剧除了追逐时代、揭示人性以外,还得考虑技巧。

优秀的作家中有很多人写戏剧。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西方的戏剧经典;托尔斯泰是著名的长篇小说家,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著名的戏剧家。托尔斯泰一生写过7个剧本,他的讽刺戏剧《教育的果实》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老舍是小说家,但是他的戏剧《茶馆》直到今天还在被演绎,这都是文学功底好的作家写出来经典作品的例子。廖老师提到,其实不管创作什么文类,思想性都是第一位的,得跟上时代。

写戏剧要跟上时代

就西方戏剧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是写意性的原始舞台剧,跟中国的戏曲很像;易卜生的戏剧是写实的自然主义的客厅剧;奥尼尔是现代派的表现主义戏剧,他们的戏剧都有时代的特色。曹禺先生曾学习过他们的戏剧,他的第一部戏《雷雨》就是模仿易卜生的手法,模仿戏剧的三一律。廖老师称,写戏要跟上时代,但是跟上时代不是跟上时代的思潮,而是要看现在的舞台上流行什么样的戏剧样式。舞台上的戏剧样式随着时代在不停地变化。

观众为什么会对一段历史故事感兴趣?历史的古为今用、映射作用以及历史和现实有某些相似是诱发创作的浅层契机,而更为深层的是现代人和历史人物处在相同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人物的遭遇一定会对现在人产生深深的触动,写戏剧要抓住文化心理的缔结,写历史戏剧要把历史过程中特殊的人物性格、特殊的人物关系展现在舞台上,才有可能吸引现代的观众。

廖老师鼓励大家尝试写戏剧。他说,当代年轻人学编剧,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加之信息时代阅读过杂,很难写出真正的戏剧。他建议大家要多看优秀的戏剧,如《曹操与杨修》《金龙与蜉蝣》等一些有思想性,穿透历史时空、穿透人的精神层面的一些真正的好戏剧。

戏剧的形式特征

戏剧之所以是戏剧,是因为有独特的形式特征,写戏剧不单单是写文学,还要考虑舞台的适用性,否则作品就不能被顺利地搬上舞台。

关于写戏剧的表现方式,廖老为大家分享了几种不同的说法。

在世界范围内,先锋派戏剧、现代派戏剧有淘汰台词的趋势。戏剧不仅仅是台词,话剧往往最感人的是大段的独白,把人物内心世界告诉观众,戏剧其实不完全靠台词,在舞台上设置一个情景,情景是促使人物行动的一个客观条件,是戏剧冲突爆发的契机,又是戏剧情节的基础,一个戏剧是否写成功看是否能抓住情景,有了情景,人物才能在其中表演,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动作都在里面,情景设置成功了,表演就成功了,这就是情景论。

第二种说法叫做冲突论,戏剧是写人之间的冲突,冲突是戏剧的生命。冲突论是由西方提出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任何戏剧的条件,第一是登场人物谁上场,第二是他们的性格决定着他们特有的行为方式,第三是他们有独特的方式与周围的世界对立,冲突按照性格所规定的方式展开,这就是冲突论。人物事件构成冲突,这是戏剧的条件。所以戏剧中人物越早进入冲突越好,一上来就引入人物冲突的一般就是好戏。

第三种说法是动作论,你的台词要让演员在舞台上有动作,动作就是让人物在舞台上行动起来,让演员用行动说话。

还有一种说法是命运论,写戏剧是写命运。如古希腊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等作品,就是融入了悲剧命运的戏剧创作。

如今,中国的戏剧界也在讨论建立中国的戏剧体系。

廖老师谈到,写中国戏剧要有中国思维,得有中国精神,这个是值得中国的编剧思考的。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藏在“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中国古典文化故事中,藏在电影《哪吒》的台词,“我想试试”“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