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和平区开展“追寻音乐之光 传承红色旋律”音乐思政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11 11:02:44  浏览量:4

5月9日,一场以“音乐”为笔、“党史”为墨的沉浸式文化探索之旅在沈阳音乐学院校史馆启幕。由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支持,和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共和平区委统战部、中共和平区委党史研究室、和平区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平区红十字会、共青团和平区委员会、和平区马路湾街道电业社区少工委、沈阳宋世辉公益发展中心联合沈阳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的“追寻音乐之光 传承红色旋律”活动,以音乐为纽带串联校史教育,通过红歌快闪共鸣家国情怀、校史溯源重温红色脉络、榜样力量诠释传承使命、多维联动构建长效机制四大板块,打造别具一格的“行走的音乐思政课”,让“鲁艺精神”与新时代青少年同频共振。

红歌快闪共鸣家国情怀:50余名青少年唱响时代强音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活动以《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合唱震撼开篇,教育界、文艺界嘉宾与沈阳市40所学校50余名青少年代表用歌声点亮校史馆穹顶。跳动的音符如红色星火,串联起延安鲁艺的革命基因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从抗战救亡的激昂旋律到新时代的家国颂歌,合唱声中“艺术为人民”的精神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少先队员华苒希同学特意在秦咏诚手稿前停留许久:“这些音符不是简单的旋律,而是先辈们用理想和热血写成的‘奋斗密码’,我想把它们讲给更多同学听。”

校史溯源重温红色脉络:从延安鲁艺到沈阳的音乐史诗

在沈阳音乐学院档案馆(校史馆)校史编研部副研究员宋维薇的深情讲述中,众人穿越历史长河,重温学院前身——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烽火历程。迁校沈阳后,这里成为红色音乐的“精神摇篮”,孕育了《黄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彪炳史册的经典。参观者驻足《我和我的祖国》创作者秦咏诚的手稿前,凝视泛黄纸页上的修改痕迹;在《黄河大合唱》的历史音频中,感受冼星海笔下“风在吼,马在叫”的民族呐喊。这场“声音的穿越之旅”,让静态校史化作可感知、可触摸的精神力量。

榜样力量诠释传承使命:公益实践与青年成长的双向奔赴

在报告厅,沈阳音乐学院2023级电子管风琴系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蔡艺凡以“琴房到舞台”的成长故事引发共鸣。从基本功训练到赛场上的崭露头角,她用“把青春揉进琴键”的执着,展现青年一代“以旋律书写担当”的时代风貌。沈阳宋世辉公益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宋世辉则分享数年公益历程——带领团队志愿者深入大山搭建音乐课堂,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让乡村儿童在艺术浸润中感受温暖。“音乐不是奢侈品,而是照亮心灵的火种。”他的分享诠释了“音乐不止于技艺,更在于精神传承”的深刻内涵。

多维联动构建长效机制:打造“音乐+思政”育人新生态

此次活动以“校史教育+公益实践”为核心模式,和平区多部门联合构建“参观—学习—实践—传播”完整育人链条,打破传统理论宣讲壁垒,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艺术生命力。国家一级演员、沈阳曲艺团相声名家肖卫星点赞:“从抗战街头剧到新时代音乐思政课,文艺的‘人民性’始终未变。和平区的创新实践,让鲁艺精神找到了与当代青少年对话的‘音乐密码’。”沈阳宋世辉公益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宋世辉表示:“每个音符都是传承的接力棒,我们将以音乐为桥梁,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长成参天大树,让鲁艺精神在新时代奏出更壮丽的乐章。”

这场融合校史、音乐与公益的红色之旅,以“可听的党史、可感的精神、可参与的传承”,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音乐赋能、文化铸魂”的鲜活样本,推动“艺术为人民”的红色基因在和平区落地生根、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