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30个,新增84个!北京高校,专业上新了
发布时间:2025-05-09 21:30:17 浏览量:3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名单,北京共有34所高校获批84个本科新专业布点,11所高校撤销30个专业布点。对照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大蓝图,北京高校以科技发展为牵引,做好专业“加减法”,让新设专业真正办出“新”意,通过淘汰、升级存量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北京高校2024年度获批的84个本科专业布点涉及69个专业,其中9个为今年首次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
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育低空技术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游戏艺术设计等新兴专业;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专业,新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智能影像艺术等“智能+”专业;
聚焦放大院校优势,深耕细化优势专业的可能性,在全国首创数字戏剧、虚拟空间艺术、区域国别学等特色专业。
新兴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
传统专业,以人工智能赋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为不少传统学科、专业吹来“第二春”,但围绕这些“智能+”专业的争论仍然不少。有人认为,这类专业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如何避免落入此类困境?北京高校用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专业真正办出“新”意。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学科及相关专业如何提质升级?北京师范大学最新开设的人工智能教育专业,是国内首个以AI+教育为核心的本科专业,让人工智能为新文科的未来赋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15所入选院校之一,北师大结合学校王牌学科布局“人工智能+教育”并不意外。今年3月,北师大还推出“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目前,中文在全球数字空间等关键应用场景中内容占比低、影响力受限。面向新时代语言文字建设的战略需求,这一项目旨在培养能够融合应用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随着云计算、融媒体等一系列新技术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急需对传统传媒类专业进行升级改造。2024年,中传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本次新设的2个“智能+”新专业——智能视听工程、智能影像艺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在智能传媒教育领域的布局。以智能视听工程专业为例,其前身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是工学门类下的电子信息类特设专业。面向媒体信息行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中传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数学、物理、计算机技术为“基石”,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主干”,现代电视原理、机器学习等为“支撑”,为学生全方位构建现代视听技术体系。
特色专业,放大院校优势
除了北师大的人工智能教育专业,中央戏剧学院的数字戏剧、北京电影学院的虚拟空间艺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区域国别学均为全国首创、目前唯一的本科专业。综观这4个专业,其实都是与院校特色高度紧密结合之下,为应对新问题或响应新需求产生的新专业。
对中央戏剧学院来说,数字戏剧并不陌生。2023年,央戏成立数字戏剧系,以自主首创的“数字戏剧”二级学科为支撑,立足戏剧本体,培养文化科技和戏剧影视深融相通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此次新增数字戏剧本科专业,也意味着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北京电影学院的虚拟空间艺术专业依托美术学院建设,着眼于未来视听形态,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应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新的能力,对未来影像以及沉浸式智能视听交互媒介新型艺术形态的创作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视听内容产业对艺术与科学高端复合型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成立于2016年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是国内首批开展区域国别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随着我国对国际参与度的加深,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深入了解成为迫切需求,区域国别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次北外新设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也是大势所趋。这一专业充分考虑“领域+外语+区域国别概况+技术”的要求,为国家培养一批有志于从事国别和区域问题实务工作、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如果说新设专业是做“加法”,对存量专业进行优化、淘汰就是做“减法”。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旨在解决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资源分散等问题。
今年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接受采访时亦表示,要持续优化北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
近年来,北京高校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国家战略急需和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新增设和扩容一批专业,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高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今年新获批的84个专业布点中,50%为理工农医类专业。
此外,还撤销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30个不适应产业需求,与区域发展适配度低,或未能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面向窄的专业布点,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高校专业设置“瘦身”。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支柱,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在传统学科专业体系日益走向专业化、精细化的今天,专业几乎决定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特点,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和水平。
今年以来,北京持续推进市属高校“一校一策”分类提升,力图打破“千校一面”,帮助高校找准赛道“扬优势”。专业设置为统筹资源配置提供关键抓手。在深化高校分类改革发展中,一批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涌现,传统专业提质升级,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淘汰,首都高教力求让每一个精细化的小步都能行稳致远,为人才自主培养和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