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退休教师奏响“音乐漂流记”
发布时间:2025-05-08 09:34:22 浏览量:5
居民们在排练。通讯员供图
7日上午,宁波江北区文教街道范江岸社区的“乐器分享室”内,十多位居民围坐在一起,二胡、琵琶与笛子的乐声此起彼伏。中间位置,一位清瘦的老人闭目拉奏二胡,专注地演绎着《茉莉花》的旋律。
这位老人是社区“学治合伙人”毛卫民——一位用音乐搭建邻里“桥梁”的退休教师。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毛卫民与音乐的缘分始于9岁。一把二胡,陪伴他走过校园舞台,如今成了他退休生活的精神寄托。
2024年起,范江岸社区推进“学治合伙人”项目,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共治。
“乐器放着也是落灰,不如让更多人感受音乐的魅力。”毛卫民将家中珍藏的古筝、琵琶、小提琴等十余件乐器无偿共享,在社区打造了一间“乐器分享室”。
于是,这间不大的屋子成了不少居民首次接触艺术的“启蒙地”。
乐器分享室。
从《茉莉花》到《二泉映月》,毛卫民每周开设公益课堂,手把手指导学员。
社区居民、68岁的学员张阿姨感慨:“毛老师从不嫌我们笨,总说‘慢慢来,音乐是享受’。”
半年多以来,毛卫民带出了4名能登台演奏的“弟子”,更让30余位居民在这里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伙伴。
公益课堂成为邻里“黏合剂”
每周日上午10时,范江岸社区活动室里总会飘出悠扬的二胡声。毛卫民站在讲台前,目光温和地扫过台下学员——16岁的张同学正努力调整拉弓姿势,71岁的王大爷戴着老花镜认真记谱,刚搬来的27岁年轻妈妈轻声哼唱……
针对学员年龄跨度大的特点,毛卫民开创了“三代同堂”教学法:对青少年侧重基本功训练,为中青年编排流行曲目,给老年人设计怀旧金曲。
这种“因龄施教”的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学员都能在练习中找到共鸣。
毛卫民正在拉二胡。
每周六的集体排练,是社区最热闹的“和解时刻”。
去年夏天,家住同一幢楼的老赵和小陈因装修矛盾闹到社区办公室,毛卫民得知后,特意将二人安排在同一声部排练《彩云追月》。
起初,老赵拉二胡总抢拍,小陈吹笛子节奏慢,两股旋律就像较劲般,发出不协调的声音。
毛卫民不急不恼,把曲谱改成了互动段落:“老赵先起调,小陈接后半句,就像邻里间你帮我递把梯子,我替你收件快递。”
两个月后,当他们的合奏在社区文艺晚会上赢得满堂彩时,这对曾经的“冤家”早已成为默契的好友。
小音符带动治理大格局
在毛卫民的带动下,范江岸社区的文艺活动如涟漪般扩散,形成独特的“文艺圈层”效应。
乐器分享室里,69岁的胡阿姨正仔细擦拭古筝琴弦。
“毛老师常说‘乐器要活起来’,现在我和其他5位志愿者轮流值班,教新人调音、做借用登记。”她指着密密麻麻的签到本笑着说,“上周还有个外卖小哥借走了小提琴,说是要给家里孩子过生日表演呢!”
社区春晚。
这种“以文聚人”的力量,在社区治理中悄然发酵。社区春晚、非遗剪纸市集、露天民乐电影夜……该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已覆盖超300人次。
“文艺不是阳春白雪,而是邻里间的呼吸与心跳。”毛卫民始终如此认为。
如今,曾因广场舞音量争执的居民们,此刻正在台上和年轻人合力排演《社区协奏曲》,唱词里写的全是垃圾分类、宠物牵绳等日常琐事。当二胡与电子琴的声浪在空气中交织时,范江岸社区正谱出一曲善治“谐乐”。